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桂香,李阿姨握着母亲的照片站在归山陵园的入口,往年挤着排队的场景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志愿者笑着递来的提示——"阿姨,现在入园要先预约哦"。她摸出手机,翻出女儿昨天帮着截的二维码,扫了扫闸机就开了,沿着熟悉的石径往里走,松针铺成的路还是那样软,像母亲生前织的毛线袜裹着脚踝。
要论方便,线上预约是大多数人的首选。打开微信搜"归山陵园"公众号,底部菜单栏里"入园预约"四个字点进去,页面会跳转到填写信息的界面。先填访客姓名、身份证号、联系电话,这些基础项别嫌麻烦,核对清楚再点下一步——毕竟现场扫不出码的话,再回头改可耽误时间。接着选预约日期和时间段,周末上午9点到11点是高峰,要是想避开人群,选下午1点到3点更清净。提交之后,手机会收到条带二维码的短信,把这个码存好,或者直接截图发给同行的人,入园时扫一下就能过。有的老人不会操作,儿女帮着填的时候,记得把二维码存进老人手机的相册,再教他怎么打开,省得现场翻半天短信。
要是真的摸不着智能手机的门道,线下预约也很贴心。陵园入口左边那间蓝顶小房子就是服务中心,玻璃门上贴着"预约登记处"的红贴纸,工作日上午8点到下午5点都有人值班。带好自己的身份证,跟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说清想预约的日期、同行的人数,他们会拿出一本登记本,一笔一画写清楚信息,再递来一张印着日期和编号的纸质凭证——别嫌这张纸朴素,入园时得凭着它和身份证一起刷闸机。服务中心里还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,要是分不清流程,直接问就行,他们连怎么找预约记录、怎么改时间段都能帮你理清楚。
预约里的小细节,藏着不少能省麻烦的提醒。比如每个身份证最多能绑定3个同行人,一家人一起去的话,用一个人的身份证登记就够,不用分头填;预约的时间段得守时,比如约了上午9点到11点,要是拖到11点半才到,可能得重新排号;还有,入园时除了预约码,身份证一定得带好,两者缺一个都进不去。对了,陵园早就不让烧纸了,与其拎着大包小包的冥币,不如带束白菊或者母亲爱吃的蜜橘,放在碑前,风一吹花瓣飘起来,倒像她真的闻到了香气。
归山陵园的银杏叶快黄了,沿着石径走进去,每一步都踩着往年的回忆。上周来的时候,张大爷蹲在碑前给老伴擦照片,他说"现在预约好啊,不用挤着抢位置,能慢慢擦干净她的脸"。其实预约不是限制,是把"赶时间"换成了"稳当点"——提前填好信息,按时到园,才能安安静静坐在碑前,跟想念的人说说话。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像母亲的唠叨,"慢点儿走,别摔着",现在换我们说:"妈,我们提前预约好了,今天好好陪你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