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春天风大,但朝阳陵园里的国槐早就抽了新枝。上周末陪张姨去给她老伴扫墓,她摸着墓碑上的刻字说:“你看这叶子,比去年密多了——他生前就爱蹲在槐树下下棋,现在倒好,天天有树挡着太阳。”张姨的话让我忽然明白,北京人找墓地,找的从来不是“豪华”,而是“像家”。
朝阳陵园藏在朝阳区东五环外的一片林子里,从国贸开车过去也就40分钟,要是坐地铁6号线到草房站,转乘公交306路末站下来走个十分钟就到了——对于不想跑远路的北京家庭来说,这份“近”本身就是安心。上回有个住在丰台的阿姨说,以前给父亲扫墓要跑昌平,凌晨五点就得起来,现在换成朝阳陵园,早上八点出门,九点就能到,还能陪父亲多聊会儿天。
进了陵园大门,首先看见的是一片不大的人工湖,湖里养着几尾红鱼,岸边的垂柳刚冒出新芽。沿着湖边的小路往深处走,两边是整整齐齐的侧柏,每一棵都长得笔直,树底下铺着青石板,踩上去没有一点声响。张姨的老伴葬在“松鹤区”,区里的位置都靠林子里,她说:“他生前就爱安静,以前住胡同的时候,总嫌门口的菜市场吵——现在好了,除了鸟叫,啥声音都没有。”区里还摆着石凳,是用青石雕的,表面磨得发亮,张姨说,那是她常坐的地方,有时候能坐一下午,跟老伴说孙子的考试成绩,说儿子换了新工作,说自己昨天做的红烧肉咸了——就像老伴还坐在旁边听着似的。
要说朝阳陵园最让人称道的,还是那股“不拿架子”的热乎劲儿。不像有些陵园的工作人员,一见面就递价目表,这里的顾问总先问“您家里老人生前喜欢什么”。去年冬天我陪同事去办手续,负责的姑娘姓王,她没急着介绍价格,先问同事:“您父亲生前爱不爱晒太阳?要是爱,我给您找南边的位置,上午的阳光能照到碑面;要是不爱,就找北边的,有树挡着。”末了还加了句:“要是以后想过来,提前给我发消息,我帮您留把伞——冬天雪大,路滑。”同事说,那天走出陵园的时候,风刮得脸疼,但心里是热的。
还有些细节,藏在看不见的地方。比如陵园的保洁阿姨,每天都会绕着墓碑走一圈,不是光扫落叶,还会把碑缝里的灰尘用小刷子抠出来;比如园丁师傅会根据季节换花——春天摆郁金香,夏天摆月季,秋天摆菊花,冬天就摆腊梅,每一盆都摆得整整齐齐;比如清明的时候,陵园会办小范围的追思会,工作人员会帮着家属把鲜花摆成心形,还会放一些老人们爱听的京剧选段。上回有个姓刘的阿姨说,她母亲生前爱唱《牡丹亭》,王姑娘居然找来了原版的磁带,在追思会上放了——阿姨哭着说:“我妈要是听见,肯定得说‘这姑娘有心’。”
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去年秋天,我去陵园找朋友,看见一个穿藏青色外套的老人,蹲在墓碑前给老伴擦照片。旁边的园丁师傅走过去,递了块软布:“大爷,用这个,不会刮花。”老人抬头笑了:“我知道,上回你就给过我——我老伴生前爱干净,照片上有灰,她得嫌我懒。”师傅蹲下来,跟老人一起擦:“您要是嫌麻烦,以后我帮您擦——我每天都过来浇水,顺道儿就办了。”老人的眼里泛着光,说:“那敢情好,我老伴要是知道有人帮着擦照片,肯定高兴。”
其实选墓地说到底,就是给亲人找个“能好好过日子”的地方。朝阳陵园的好,从来不是写在宣传页上的“高端大气”,而是藏在每一条平整的青石板路上,藏在每一朵按时开放的花里,藏在工作人员每一句“您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