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找一处能寄托思念的陵园,很多人都会先问“归山陵园在哪里”——毕竟地址不仅是导航里的一串坐标,更是通往牵挂的具体路径。就像小时候找外婆家,要记着巷口的老槐树、门口的石狮子,陵园的地址,也是串起回忆的“路标”。
归山陵园坐落在昌平区崔村镇香堂文化新村北侧,背靠军都山余脉,面朝一片开阔的林田。要是聊起周边的地标,它离香堂国际农业观光园不过两公里,往南走十分钟就是崔村镇政府,熟悉昌平的人都知道,这一带是京城北边少有的“绿肺”——昌崔路两旁的行道树是碗口粗的国槐,夏天遮出一路阴凉;路边的沟渠里长着野薄荷,风一吹,清苦的香气能飘出好远。连导航里的语音提示都带着点温柔:“前方到达归山陵园,请减速慢行。”
交通倒也方便。自驾的话,从市区走京承高速到崔村出口下,沿昌崔路往东开五公里,看见蓝底白字的“归山陵园”路牌右转,就能看见入口的铁艺大门——门柱上爬着常春藤,像给陵园戴了串绿色的项链。要是坐公交,昌59路能到香堂新村站,再往北步行八百米,沿途会经过几排青砖黛瓦的农家院,院门口摆着刚摘的香椿和小葱,还有老太太坐在藤椅上织毛衣,看见行人会笑着问“去陵园啊?往前直走就行”,倒把原本的沉重,揉进了烟火气里。
其实归山陵园的“地址”,从来不是只写在地图上的数字。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贴着军都山的温度:墓区顺着山势铺展开,没有密密麻麻的碑石,而是每块墓碑都留着足够的空隙,种着冬青和月季;山顶的观景台能看见远处的燕山,云影在山尖游走,像故人的手轻轻抚过;连园里的保洁阿姨都知道,哪棵松树下是哪位老人的“家”,打扫的时候会特意把松针扫到墓碑边,说“老人以前爱捡松针做枕头”。很多家属来祭拜时,会带一把从家里阳台摘的薄荷,放在墓碑前——反正陵园里也有薄荷,倒像把家里的味道,带到了这里。
有人说,找陵园的地址,其实是找一份“安心”。当你知道它在军都山脚下,在松柏林里,在能看见田野的地方;当你开车路过昌崔路的国槐,看见农家院的香椿,听见老太太的问候,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想念”,就有了具体的形状。所以要是问“北京归山陵园地址在哪里”,不如说,它在昌平的绿里,在自然的怀里,在每个思念者能找到的地方——毕竟,牵挂从来不是抽象的,它需要一个“在哪里”,才能变成“我来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