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白陵园坐落在通州潮白河西岸,从市区开车沿京通快速转潮白河大堤路,四十分钟就能到。下了车往园区走,风里先裹着河堤的青草香,接着是松柏的清苦气——门口的石牌坊没刻什么宏大的字,只简简单单写着“潮白安园”,倒像邻居家的老院子,让人松了口气。常来的人都知道,这陵园的“静”不是冷清清的,是风吹过槐树叶的沙沙声,是远处潮白河的流水声,连偶尔掠过的喜鹊,都像特意来捎话的。

常有人问,潮白陵园的墓价到底怎么算?其实不用急着翻价目表,先顺着园区的环路走一圈,每片区域的价格都藏在脚下的路和身边的树里。入口处的主路两旁是传统立碑区,墓碑大多是米白色的花岗岩或汉白玉,刻着缠枝莲或云纹,一眼看过去整整齐齐。上次陪楼下张阿姨来,她摸着一块刻了“寿”字的立碑问价,顾问说要八万二——这一片离停车场近,亲戚朋友来祭拜不用走太远,价格自然高些。再往园区深处走,过了樱花林就是生态墓区,这里没有高大的墓碑,只有埋在树下的青石板或嵌在花坛里的铜牌。张阿姨蹲在一棵樱花树底下,摸着一块巴掌大的青石板问:“这能刻名字不?”顾问说能,连树带碑才两万六。张阿姨眼睛亮了:“我家老头子生前爱捡樱花做书签,埋在这儿,春天花开的时候,倒像给他送了盒新书签。”

其实潮白陵园的价格,从来不是一张冷冰冰的表格。影响价格的三个“小讲究”,老园丁王师傅最清楚——他在这儿种了十五年树,哪棵侧柏是哪年栽的,哪片樱花林每年开得最艳,都门儿清。第一个讲究是“位置”:离主路越近、越挨着标志性景观(比如门口的假山池或中央的银杏林),价格越高,主路第一排的立碑比园区西北角贵出三成;第二个是“材质”:汉白玉比花岗岩贵三成,进口的意大利米黄大理石更甚——有次一户人家定制了块书本形状的艺术墓,用的就是意大利米黄,光材料钱就花了三万;第三个是“面积”:传统立碑的占地面积大多在0.8到1.2平方米之间,每多0.1平方米,价格加五千;生态墓的青石板才0.3平方米,自然便宜。还有个容易忘的细节:后续服务。有的墓型包含十年免费清洗墓碑、修剪周边绿植,有的要每年交八百块维护费——张阿姨后来选了生态区的树葬,就是因为顾问说“这棵樱花树的修剪我们包十年,您每年春天来,只管捡花瓣就行”。

潮白陵园价格大全-1

选墓的人里,有的盯着价格标签皱眉头,有的摸着墓碑上的纹路红眼眶。园区的王经理做了二十年陵园,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别盯着价格数字看,先想故人活着时爱什么。”去年有个小伙子来选墓,妈妈生前是小学老师,爱种多肉。他没选主路的立碑,反而选了生态区角落的“花葬”——墓碑是个带孔的陶盆,埋在月季花丛里,陶盆里能种多肉。小伙子说:“我妈以前总说,花谢了不是死,是换个地方开。现在把她放在花丛里,多肉长出来,倒像她还在阳台摆弄花盆。”那陶盆墓才一万八,比主路的立碑便宜一半,可小伙子蹲在盆边种多肉时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

上个月再去潮白陵园,看见生态区的樱花树发了新芽,张阿姨蹲在树下捡刚落的花瓣,装进透明玻璃罐里。她抬头笑:“我家老头子以前总嫌我捡花瓣麻烦,现在倒好,我捡多少他都得接着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花瓣飘进旁边的水池,水面上荡起小小的涟漪——原来潮白陵园的价格里,从来不是“贵”或“便宜”,是有没有把故人的生活,偷偷藏进那方小小的墓碑里。就像王师傅说的:“这陵园里的

潮白陵园价格大全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