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十月末,风里已经裹着些清冽的桂香,我陪着邻居张阿姨去天山陵园看她先生的墓位——这是她第三次来,前两次总纠结价格和位置,这次想定下来。
天山陵园在昌平区崔村镇,离十三陵水库不远,沿着京密引水渠走一段,就能看见大门两侧的银杏树,秋天叶子黄得透亮,像给陵园戴了串金项链。园区里有山有水,靠山的地方种着侧柏,树影筛下来把地面铺成碎银子;临水的区域有座小亭子,檐角挂着铜铃,风一吹铃声轻得像谁在叹气。张阿姨说,她先生生前爱钓鱼,退休后每周都去十三陵水库,要是墓位能靠着水,也算圆了个念想。
说到价格,张阿姨最在意“花的钱值不值”。陵园工作人员解释,墓位价格主要看位置、材质和面积:靠山的“福泽区”是传统吉位,花岗岩材质单穴8-12万、双穴12-18万;临水的“清晏区”挨着人工湖,汉白玉材质单穴贵2万左右、双穴15-20万;中间的“常安区”性价比高,芝麻灰大理石单穴5-8万、双穴8-12万。张阿姨蹲在“清晏区”样品前摸汉白玉碑面,说“像你叔以前摸我手的温度”,她算过账,社保报3万丧葬费,自己攒10万,选双穴刚好——以后来扫墓能坐在亭子里,跟先生说“今天的鱼比上次大”,像以前一起钓鱼那样。
除了墓位价,隐性费用得问清楚:刻字费每字10-20块,张阿姨要刻“钓客归处,山高水长”才160块;管理费十年一交,每年300-500块,涵盖维修养护,去年有客户墓碑被雷击裂,陵园免费换新还重刻字。张阿姨问过老客户,确认“管理费没涨过,草比小区还整齐”,这才放心。
离开时太阳偏西,湖水染成橘红色。张阿姨站在湖边说:“以前觉得买墓位像盼着谁死,现在明白是给你叔找‘家’——他走得急,没带像样外套,墓位舒服,他在那边也能睡踏实。”风掀起她衣角,我看见她手里攥着写着先生生卒的纸巾,那是要刻在墓碑上的字。
其实陵园从不是冰冷的“死人场”,是藏思念的“寄存处”。价格表上的数字,是我们对亲人的“心意秤”——想给他们最好的位置、材质、风景,像他们生前把最好的给我们。张阿姨的背影在夕阳里很小,脚步却很稳,像终于找到了重要的东西。想起先生生前说“人活的是归处,能对着山望着水,没白来一趟”,大概这就是我们在意价格的原因:不是抠门,是想把心意折成最实在的“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