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槐叶掠过八达岭高速,往西北行十余公里,路边的蓝色指示牌突然跳出"华人怀思堂"几个字——很多人盯着这行字减速,不是为了看长城脚下的风景,是要赴一场和亲人的"约会"。
要说它的具体位置,其实藏在昌平区南口镇檀峪村的山坳里。准确点讲,是京藏高速(原八达岭高速)南口出口往北约3公里处,背靠檀峪山,面朝京密引水渠。第一次来的人常犯迷糊:明明导航显示"已到达附近",怎么还在村里绕?别急,出了南口出口,顺着路边"华人怀思堂"的路牌走,穿过檀峪村那条约500米的村口小路——两边是村民种的老槐树,树洞里还塞着孩子们塞的纸船——再转过一道土坡,灰白色的建筑群就撞进眼里了。村口卖煎饼的阿姨笑着说:"找怀思堂啊?顺着小路走到底,转个弯就着,错不了。"
要是坐公交来,我倒有个省心的法子。先坐345快到昌平东关,再转昌11路公交——这趟车像串起村庄的线,绕着南口的村子跑,到檀峪村站下来,往村后走十分钟,看见松柏树就到了。自驾的话更顺,直接搜"北京长城华人怀思堂",导航会精准带你到南口出口。就是出口后的小路有点窄,错车时要慢,别蹭着路边的生菜地——村民种的菜长得旺,叶子都快探到路上了。对了,怀思堂门口有免费停车场,周末或清明可能挤点,早来半小时能占着靠近入口的位置,省得扛着花走半天。
其实怀思堂的选址挺有心意。它背靠的檀峪山,往西北几公里就是居庸关长城,往南能看见京密引水渠的水慢悠悠流着。1999年建的时候,设计者说:"让逝者守着长城,望着家乡。"里面的布局也暖:烈士陵园在最里侧,对着长城方向;普通墓区沿山坡铺开,每排墓碑间都种着松柏,风一吹叶子沙沙响,倒不像别处墓园那样冷清。昨天去时,遇见个穿藏青外套的大叔蹲在墓前擦碑,他说从河北来,每年都来:"以前记不住地址,现在好了,看见檀峪村的老槐树就知道到了——那树还是我第一次来的时候种的,现在都比我高了。"
风裹着槐叶落在脚边,我望着不远处的长城,突然懂了:找怀思堂的路,说到底是找"回家"的路。不管绕多少弯,只要心里记着"要见那个人",再窄的小路也能走通。就像村口阿姨说的:"哪用得着记地址?顺着思念走,自然就到了。"
暮色里,怀思堂的路灯亮了,暖黄的光洒在碑石上。有人捧着菊花沿着小路走,影子被拉得很长——那影子里,藏着所有没说出口的话,和终于找到"地方"的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