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花香掠过安河桥北站长虹饭店门口时,张阿姨正攥着一盒温热的清明果张望——她的白发被风掀起几缕,像极了去年老伴在世时帮她捋头发的模样。"之前坐公交要转三趟,从家里到墓园得耗俩钟头,现在好了,班车直接到,省得我这老腿折腾。"她话音刚落,远处驶来一辆贴着"天慈墓园祭扫专线"的蓝色巴士,司机王师傅探出头喊:"张姨,这儿呢!
这趟去年春天开通的班车,成了海淀、昌平一带家属祭扫的"生命线"。它从地铁4号线安河桥北站出发,沿着圆明园西路往西北延伸:第一站停西苑地铁站,是住在万柳、中关村的人换乘的关键点——上周小李抱着妈妈最爱的百合,就是在这儿搭上的车;再往前到永丰南路,路过几排开着玉兰的老小区,最后驶入温阳路尽头的天慈墓园。全程40分钟的路程,没有公交的绕圈,没有自驾的找车位麻烦,像条直抵牵挂的"捷径"。
王师傅跑这条线三年了,比谁都清楚乘客的习惯:每周六日早8点准时发车,风雨无阻;返程是下午2点,刚好给足家属摆供、说话的时间;清明、冬至这样的高峰日,会加开7点半和8点半两趟车——去年冬至,他从早上6点开到10点,拉了满满四车人,每一趟都有老人攥着饺子,年轻人抱着花束,车厢里飘着艾草香和轻声的絮语。"车身上的蓝色横幅是我绑的,怕大家找不到,"王师傅擦了擦挡风玻璃,"上周有个姑娘抱着花站在路边哭,说找了半小时没看到车,后来我把横幅绑得更显眼了。"
车厢里的细节藏着最暖的心意:不用提前预约,但常坐的人都知道要早到10分钟——毕竟座位有限,晚了可能要站一路;司机座旁的储物箱里,永远备着矿泉水和薄荷糖,是给晕车的阿姨准备的;王师傅会主动帮老人搬轮椅,提醒年轻人"把花束扶好,别被风吹歪了"。上周有个抱着婴儿的妈妈上车,怀里的宝宝睡得正香,旁边的李阿姨立刻把靠窗的座位让出来:"这里风小,孩子不容易醒。"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宝宝脸上,连空气都软成了棉花糖。
其实墓园也有自驾停车场,但对于张阿姨这样的老人,班车才是最贴心的依靠。"我儿子要上班,没法陪我来,之前坐公交转得头晕,现在有了班车,我自己就能来,不用麻烦别人。"她摸着车上的扶手,指节上还留着给老伴缝衣服的针脚。午后2点,班车准时返程,车窗外的玉兰树渐渐后退,有人靠着椅背打盹,有人翻着手机里的老照片,王师傅把车速放得很稳,像在护送一份份沉甸甸的牵挂。
等车开到安河桥北站时,太阳已经爬到头顶。张阿姨抱着空清明果盒跟王师傅挥手:"下周我再来啊。"王师傅笑着点头:"我给您留前排座位。"风里飘来槐花香,班车的引擎声慢慢远去,而那趟连接着城市烟火与墓园宁静的路线,还在继续——载着一盒盒清明果,一束束百合,还有无数没说出口的"我想你",往牵挂的方向开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