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静安墓园里,军魂园的松柏比别处更挺拔些——每一片松针都像战士的钢枪,守着长眠在这里的人。很多来咨询的家属,问的第一句话不是“多少钱”,而是“这里能留住他们的魂吗?”负责接待的小王说,她最怕的不是算价格,是看到家属眼里的犹豫:“他们不是嫌贵,是怕委屈了自己的亲人。”
军魂园的每一寸设计都藏着“小心思”。青灰色的墓碑是按战士迷彩服的颜色调的,每块碑顶都雕了一片小小的军徽——不是鎏金的,是用哑光的不锈钢做的,像战士们磨旧的领章。碑前的地面留了两平方米的青石板,那是给家属放菊花、摆军功章的地方——去年有位老父亲来,把儿子的三等功证书铺在上面,摸着烫金的字说:“我儿当班长的时候,就爱把证书铺在宿舍的桌子上,说这样睡觉都踏实。”园区里的路叫“强军路”,两旁的路灯是仿岗亭灯做的,晚上亮起来的时候,像营区里的夜岗——负责维护的师傅是退伍军人,他说:“以前我在边防站岗,最怕的就是黑,现在我要让他们的‘岗’,永远有灯。”这些设计不是“花架子”,是墓园团队跟着老战士、军属开了二十多场座谈会才定下来的——他们说,军魂园不是“墓地”,是“战士的第二营地”。
比设计更暖的,是藏在价格里的“服务”。上个月有位烈士的母亲来祭扫,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问:“姑娘,我想给儿子留句话,能刻在碑上吗?”工作人员赶紧说:“当然能,我们免费帮您刻。”其实那张纸条上只有七个字:“儿子,妈煮了饺子。”后来他们把这句话刻在碑的右下角,用的是手写体——像老妈妈歪歪扭扭的字。军魂园的“增值服务”从来不是收费项目:每年建军节,他们会组织退伍军人来给每个墓碑系红丝带;清明节的时候,会请小学生来读英烈的事迹;甚至有位家属说,她母亲有糖尿病,每次来祭扫,工作人员都会提前泡好一杯温糖水放在碑前。小王说:“有次一位阿姨哭着说,‘你们比我还懂我儿子’——其实我们懂的,是‘战士’这两个字的重量。”

军魂园的价格表,从来不是“成本账”,是“良心账”。基础的单人墓型定价在四万到六万元之间,双人墓在六到八万元——比普通墓区略高一点,但百分之八十的家属都会选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算的不是“每平方米多少钱”,是“能不能留住他的魂”。墓园的负责人说,他们的定价原则就三条:“不赚暴利、覆盖成本、留够公益。”去年他们拿了军魂园收入的百分之十,设立了“英烈关爱基金”——给烈士家属送米送油,给烈士的孩子交学费。有位烈士的妻子说:“我本来想着,要存好几年钱才能给丈夫买块好墓,没想到这里的价格这么实在,还有这么多优惠。”其实所谓的“优惠”,是墓园对烈士家属的“特权”:烈士父母扫墓免停车费,烈士子女买墓打八折——不是为了“促销”,是为了说一句:“你们的亲人,我们一起守。”
昨天傍晚,我在军魂园碰到一位退伍军人,他蹲在战友的墓碑前,把一瓶二锅头倒在地上,说:“老伙计,我退休了,以后能天天来陪你下棋。”风里飘着格桑花的香,松柏沙沙响,像战士们在笑。旁边的小王说,这位老班长每年都来,他的战友是在抗洪的时候牺牲的,当年为了救一个孩子,把救生衣让给了别人。“老班长说,他战友生前最爱的就是二锅头,每次发津贴都要攒钱买一瓶。”我看着墓碑上的名字,突然明白:军魂园的价格,从来不是“买一块地”的钱——是买“一个能和他说说话的地方”,买“一份没有遗憾的安心”,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