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公墓的时候,大多数人最犯难的两件事——一是怕位置太偏,每次祭扫都要折腾大半天;二是怕环境太冷清,连想念都没个温柔的落脚处。在北京,有这么一座公墓,把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,它就是天寿公墓。
天寿公墓在昌平区南口镇,刚好坐落在十三陵风景区的边缘,背靠燕山余脉的天寿山,前面就是南沙河。说位置好,一是离市区不远——从北二环的安定门出发,走八达岭高速,四十分钟就能到,下了高速转京银路,沿途的路标上都写着“天寿公墓方向”,就算第一次去也不会迷路;二是周边有“活的地标”——旁边就是明十三陵的神道,再往西北两公里就是居庸关长城,连小区门口的出租车师傅都知道:“哦,天寿山脚下那疙瘩,我拉过人去,好走得很。”要是没开车,坐地铁昌平线到朱辛庄站,转885路公交,直接停在园区正门口,比去很多远郊的超市还方便。
走进天寿公墓的门,第一感觉不是“这是个公墓”,倒像走进了邻居家精心打理的后山。天寿山的余脉顺着园区的围墙铺进来,形成缓坡,每一条小路都顺着山势弯弯曲曲,不用爬陡梯,连爷爷奶奶辈的人走起来都不费劲。坡上的松柏都是二十年以上的老树,树干粗得要两只手合抱,枝叶铺得像大伞,夏天站在树下,能闻到松脂的清苦,连风都是凉的。坡下的南沙河支流绕着园区转了个弯,岸边的垂柳把枝条垂到水面,春天的时候,风一吹,柳枝就把阳光揉成碎金,洒在水面上。园区里的花树比公园还全——玉兰苑的白玉兰开得像雪堆,粉玉兰像抹了腮红,春天去的时候,连碑石上都沾着花瓣;银杏区的树都有两层楼高,秋天叶子黄了,地上铺得像金毯,上次带奶奶去,她蹲在地上捡叶子,说:“你爷爷以前爱画银杏,要是他在,肯定要蹲这儿画半天。”冬天更妙,松柏还是绿的,雪落下来,枝桠上堆着雪,像给每棵树戴了顶白帽子,走在小路上,连脚印都显得软乎乎的。

除了自然景色,天寿公墓的“人气”也很暖。园区里没有千篇一律的黑石碑,每一片区域都有自己的主题——忠孝区的碑刻多是传统的汉白玉,刻着“孝悌传家”的隶书,旁边立着孔子的雕塑,连石凳都是刻着“百善孝先”的;艺术区的碑更像艺术品,有的是抽象的金属雕塑,有的刻着国画,上次遇到的导览阿姨说:“这儿葬了好几个画家,他们的家人把碑做成了画框,里面嵌着他们的作品。”名人园里有王洛宾的墓,墓前常有人放吉他拨片,还有人用粉笔在地上写“在那遥远的地方”;作家园的碑上刻着“书是灵魂的家”,旁边种着竹子,风一吹,竹叶沙沙响,像有人在翻书。最贴心的是园区的服务——门口有免费的导览车,工作人员会帮你搬祭品,遇到年纪大的老人,还会扶着走;休息区有热水,有纸巾,甚至有急救箱,上次我妈腿酸,导览阿姨直接搬了个椅子过来,说:“阿姨您坐这儿歇会儿,我去给您倒杯温水。”
其实很多人来天寿公墓,是“口口相传”来的——隔壁的张阿姨拉着我妈说:“我家老头葬在那,我每周都去,先绕着玉兰苑走一圈,再去银杏区捡两片叶子,像逛公园似的;有时候遇到同区的家属,还能聊两句‘你家碑旁边的玉兰开了没’。”我第一次去的时候,站在爷爷的碑前,风穿过松柏吹过来,带着玉兰的甜,突然就觉得:“原来想念可以这么温柔。”不用挤着公交转三趟车,不用走在冷清清的水泥路上,不用对着光秃秃的碑石掉眼泪——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