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清明去炎黄陵园给爷爷扫墓,碰到邻居张阿姨蹲在墓碑前擦老伴儿的照片,嘴里念叨着“去年嫌贵没下手,今年同款位置涨了小一万”。我蹲下来帮她扶了扶刚买的百合,才发现园区里不少人都在聊价格——毕竟对普通家庭来说,买一块能安心放亲人的墓地,是要咬咬牙算笔账的,而炎黄陵园作为北京东边口碑数一数二的合法陵园,它的“后续价格”自然成了大家心口悬着的事儿。
炎黄陵园在北京通州宋庄,挨着潮白河畔,园区里的国槐是建园时就种的,现在粗得要两人合抱,秋天银杏叶落一地,像铺了层金毯子。爷爷当年选这儿,就是说“闻着槐花香,像回到老家的后山坡”。论正规性,它是民政部备案的经营性陵园,手续全、管理严,这些年没出过“买了墓没证”的糟心事儿,所以不仅通州本地人,连朝阳、顺义的家庭都往这儿跑——也正因为这份“靠谱”,它的价格变动才更让大家在意。
其实细想,炎黄陵园的价格不是平白涨的,背后有几个绕不开的原因。最实在的是土地成本——北京周边的陵园用地早就“卡得死”,去年通州出了新规,经营性陵园的土地要优先给生态葬,传统土葬的名额直接缩了三分之一。炎黄陵园去年底公示的新规划里,传统墓区只剩30亩,比前年少了一半,物以稀为贵,价格能不往上走吗?再就是服务升级,现在陵园不是“一卖了之”,爷爷的墓碑旁有个小二维码,扫一下就能看工作人员每周浇花、擦墓碑的照片,逢年过节还会挂个小红灯笼;上个月园区还加了“代祭扫”服务,帮没时间来的人摆花、读信,这些贴心事儿不是白做的,成本都要算进去。还有政策要求的环保改造,去年陵园把旧的水泥墓碑全换成了天然青石板,说是更耐腐蚀、不会漏雨,可石材成本比之前高了三成,这笔钱自然要摊到价格里。
对于咱们普通家庭来说,与其盯着“涨价”焦虑,不如早做打算。我一个同事去年听说炎黄陵园要扩生态葬区,赶紧给父母选了块草坪葬的位置——墓碑是嵌在草坪里的小铜牌,旁边种了株月季,春天开得艳,价格比传统墓便宜一半还多,父母看了说“比大墓碑舒服,像在公园里睡午觉”。还有的家庭选“分期付”,炎黄陵园支持分3年付款,每月也就几千块,压力能小点儿。其实说到底,买墓地不是买奢侈品,没必要追“最中心的位置”“最大的墓碑”——爷爷的位置在园区西北角,挨着一片竹林,平时没那么多人打扰,价格比中间的位置便宜三千,他生前就爱安静,要是知道,肯定拍着腿说“这才对味儿”。
离开园区的时候,太阳把最后一缕光洒在潮白河里,风裹着槐花香吹过来。张阿姨站在老伴儿的墓碑前,把蝴蝶兰摆得端端正正,回头跟我说“其实涨点儿也能接受,你看这儿的树更密了,路也修平了,老伴儿在这儿住着舒服”。我看着她的背影,忽然明白——咱们关心价格,说到底是关心“值不值”。炎黄陵园的价格或许会慢慢涨,但它给逝者的安宁、给生者的慰藉,从来都没打折扣。毕竟,对亲人的思念从来不是用价格衡量的,而一块能让我们安心坐下来聊聊天的地方,才是最珍贵的“后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