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北京街头,法桐叶正落得铺天盖地,我捧着一束白菊往西北方向走——要去万安公墓看一位故友。沿途有个穿藏青外套的阿姨拦住我:“姑娘,能问下万安公墓咋走不?我跟导航绕晕了。”我指着前方的香山南路说:“顺着这条路往香山东门方向,看见灰砖门楣上的鎏金大字就到了。”她笑着点头,我却忽然想起,许多人对万安公墓的印象,总停留在“藏着老舍、曹禺的名人公墓”,却未必清楚它具体藏在城市里的哪一角。
万安公墓的位置其实很好找,就坐落在海淀区香山南路万安里。西接香山的翠色,北邻玉泉山的塔影,南边挨着西五环晋元桥——说地标比说门牌号更管用。我常跟朋友说,不用记“万安里多少号”,沿着香山南路往香山东门走,路过万安东路的路口,那座灰砖黛瓦的门楣准能撞进眼里。“万安公墓”四个大字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题写的,笔锋里带着点温厚的烟火气,像老北京巷子里的门联,看着就亲切。
第一次找万安公墓地址时,是去年清明。那时候跟着导航绕了点路,最后看见门楣上的字,忽然就定住了——风里飘着槐花香,门口的石狮子旁边,有位老人正给花贩买白菊,说“要最鲜的,我家姑娘最爱这个”。那一刻忽然明白,万安公墓的地址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,它是通往思念的坐标,是每个藏着心事的人,都能找到的“归处”。

要说实用的交通方式,公交真的很方便。318路从动物园出发,沿着西外大街穿胡同,一路晃到“万安公墓”站,下车就是门;698路更直接,从公主坟过来,过了玉泉路的梧桐林,最后一站刚好停在公墓门口。自驾的话,西五环晋元桥出口出来,顺着香山南路往北开十分钟,路边的指示牌比导航还清楚,停车场就在大门东侧,哪怕清明高峰期也不会堵得慌。
进了门,主路两边的银杏正黄得透亮,路牌上的字是烫金的,“名人区”“普通区”“骨灰堂”分得明明白白,不用问工作人员也能找着方向。我那位故友的墓在普通区第三排,旁边有棵小松树,是去年我跟她妈一起种的。有时候我会在墓前坐会儿,听风穿过松针的声音,不远的地方,有位阿姨正给老伴擦墓碑,说:“今儿我煮了你爱喝的粥,装保温桶里了,你闻闻香不香。”阳光透过银杏叶洒下来,落在她的白发上,我忽然觉得,万安的地址之所以让人记得牢,不是因为它在香山脚下,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藏着活人的温度——连风都带着粥香,连石头都刻着牵挂。
门口旁边的小面馆我常去,老板姓王,手脚麻利,手擀面揉得劲道。上周去的时候,他看见我捧着花,就笑着说:“又来看你朋友啦?给你留了碗热汤面,加了点卤蛋。”我坐在门口的桌子上吃,看见外面有对小情侣正找地址,男孩举着手机念叨:“导航说就在这儿啊?”女孩指着门楣说:“你看那四个字,胡絜青写的,肯定是这儿。”我忽然就笑了——原来大家找万安的方式都一样,不是盯着导航的箭头,是找那股子温温的烟火气。
现在再有人问我万安公墓地址,我总不会直接报一串路名。我会说:“沿着香山南路往香山东门走,看见灰砖门楣上胡絜青写的字,就是了。门口有卖鲜白菊的老人,有熬热汤的面馆,还有吹过银杏叶的风——你闻着那股子熟悉的味道,就找着万安了。”
其实地址从来不是目的,找到那个能安放思念的地方,才是。而万安公墓的地址,刚好就是这样一个坐标——它在香山南路,在槐花香里,在热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