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北京的西山脚下,总绕不开太子峪陵园——这座藏在国槐林里的园子,没有想象中陵园的肃穆压抑,倒像邻居家的老公园:主路两旁的国槐漏下细碎的阳光,碑石嵌在绿树丛中,偶尔能看见有人蹲在墓前擦墓碑,或者把刚买的月季插在碑前的小花坛里,风里飘着槐花香,连思念都变得柔软。

很多人问太子峪的价格,其实它从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而是跟着需求“长”出来的。就像园区里的王姐说的:“选墓跟选房子一样,得看位置、看户型、看装修。”最基础的“地基”是墓位占地费,主路旁边的“福顺路”因为祭扫方便,每平米要一万二;往里走的“静雅路”被松树裹着,每平米只要六千八——上次有对夫妻选了静雅路的位置,丈夫说“我妈生前爱打太极,这儿安静,适合她”,王姐笑着补充:“这位置比主路便宜两万,还能种棵玉兰,春天开得满树白。”

太子峪陵园园陵园价格-1

碑石是“装修费”,差别能差出好几倍。普通的芝麻白花岗岩碑只要八千,刻上“福寿安康”四个大字,简单干净;要是选汉白玉碑,就得三万起步——我见过一块汉白玉碑,雕着松鹤延年的纹样,摸起来像玉一样细,王姐说那是位老教师的墓,“他生前爱写毛笔字,儿子特意选了汉白玉,说‘这石头跟我爸的字一样,干净’”。还有生态碑更有意思,用回收的石材做的,表面有自然的纹理,价格只要五千,不少年轻人说“这才像我家老人的性格,不讲究排场”。

服务是“软装”,丰俭由人。刻字按字数算,一块钱一个字,要是刻对联,就得加两百块;定期保洁是每年三百,王姐说“有些子女没时间来,我们帮着擦墓碑,保证干干净净的”;鲜花供奉更贴心,每月一百块,能选百合或者菊花,“有个阿姨每周都来,说‘我老伴儿爱闻百合香’,我们就每天把花换新鲜的”。

其实太子峪的价格像块“拼图”,能凑出不同的预算:预算紧的选生态葬,树葬一万二,花葬一万五——去年有个小伙子选了树葬,他爸爸是环保志愿者,生前说“要变成一棵树”,小伙子摸着松树干说“爸,以后我每年来给你浇水”;预算中等的选双穴墓,十五万到二十五万之间,福泽区”的双穴墓,位置在主路旁边,碑石是芝麻白,价格十八万,王姐说“这是卖得最好的,不少家庭都选这个”;预算足的选家族墓,五十万到一百万,有围墙、石桌,能放家族牌位,“上次有个大家族来选,说‘以后几代人都能在这儿聚’”。

选墓的时候,王姐总跟人说“别光看价格,得看‘对不对’”。比如有个阿姨选了花葬,“我老伴儿爱养月季,以后我要在这儿种满月季”,王姐帮她选了靠近花坛的位置,价格比主路便宜三万;还有对兄妹,要选“能晒太阳的位置”,因为妈妈生前爱坐在阳台晒太阳,王姐就带他们去了“阳光区”,那里上午能晒到太阳,价格二十万,兄妹俩当场就定了。

走出太子峪的时候,夕阳把国槐的影子拉得很长,风里飘着槐花香。其实价格从来不是重点——就像王姐说的“我们卖的不是墓,是让思念有个地方放”。不管是一万二的树葬,还是八十万的家族墓,只要能让亲人安息,让生者安心,就是最好的选择。毕竟,思念从来不是用价格衡量的,而是用“心”算出来的——就像那棵被当成爸爸的松树,那片开着月季的花葬区,还有碑前永远新鲜的百合,每一个细节里,都是最温暖的算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