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长城脚下的松脂香钻进车窗,当我沿着怀黄公路转过最后一个弯,长城华人怀思堂的飞檐在晨雾里慢慢显露出轮廓——朱红的门柱、黛色的瓦当,还有门口那棵守了十年的国槐,枝桠上还挂着晨露打湿的祈福带。作为北京北部山区少有的合法经营性公墓,怀思堂在2021年的价格清单,藏着太多家属关于“最后陪伴”的考量。
2021年怀思堂的价格门槛不算高,最低的树葬套餐起步价在3万元左右,适合追求环保、希望“归于自然”的家庭——工作人员会在松树下挖一个小坑,把骨灰盒埋进去,上面种一棵侧柏,树牌上刻着逝者的名字,每年春天侧柏发芽,就像“老人又陪我们过了一年”。传统立碑墓是最受欢迎的类型,价格区间在5万到12万之间,具体要看位置:靠近园区中轴线、正对长城景观的“望岳区”,因为视野开阔,能看见远处的烽火台,价格比边缘的“菊香区”高2-3万;而位于园区中心的“松涛区”,因为有两排三十年的油松,夏天能遮阴,冬天能挡雪,价格又比“望岳区”贵1万。艺术墓则是“定制化”的代表,从15万到30万不等,有位先生为喜欢画画的妻子选了一款“画布墓”,碑身用磨砂玻璃做成画布的质感,上面刻着妻子生前画的向日葵,“她总说,画画是给世界留礼物,现在她的礼物,永远留在这了”。

很多人问,同样是墓碑,为什么价格差这么多?其实藏在数字背后的,是“看得见”和“看不见”的成本。看得见的是材料:汉白玉的碑身比普通花岗岩贵30%,因为它更温润,不会像花岗岩那样容易出现裂纹;黑色大理石的碑面比白色贵20%,因为它能更好地保留刻字的清晰度,就算过十年,逝者的名字还是能看得清清楚楚。看不见的是服务:怀思堂的“终身维护”不是口号,每年3月会有工人帮忙清理墓碑缝隙的杂草,清明前后会免费提供鲜花和擦拭布,去年冬天有位阿姨的碑身被雪压裂了一点,工作人员当天就联系石材厂重新补了一块,没收一分钱。还有位置,园区里那片“竹影区”,因为种了一片刚竹,风一吹就有沙沙的声音,很多喜欢安静的家属会选这里,价格比“望岳区”低2万,“就当给老人选了个有竹声的院子”。
价格从来不是唯一的标准,更重要的是“放心”。去年秋天我遇到一位李叔叔,他花9万选了“松涛区”的立碑墓,理由很简单:“我爸生前是军人,最爱听松涛声,这里的松树比我年龄还大,他肯定喜欢。”还有刚工作的小周,选了5万的“菊香区”,“我妈走得早,我没攒多少钱,但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,每年会帮我给妈妈的碑上刻新的祈福语,妈妈,我今年涨工资了’‘妈妈,我带女朋友来看你了’,这样就算我没时间来,她也能知道我的消息”。其实怀思堂的价格,从来不是“卖一块地”,而是“卖一份安心”——合法的资质,不会有“拆迁”的风险;24小时的监控,不用担心墓碑被破坏;甚至还有免费的“心理疏导”服务,帮刚失去亲人的家庭走过最难过的那段日子。

夕阳西下的时候,我站在“望岳区”的碑前,看见远处的长城像一条金色的龙,盘在山脊上。风里传来松涛声,还有不远处传来的说话声:“妈,我给你带了苹果,你最爱吃的那种”“爸,今年家里添了孙子,等下次带他来给你看”。怀思堂2021年的价格,不过是把“陪伴”换算成了数字,而那些数字背后的,是每一个家庭对逝者最深情的告白——“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