驱车出燕郊城区,沿京哈公路向东行十余里,便见灵山渐次铺展开黛色的轮廓——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没有名山大川的巍峨,却因脚下那方“藏风聚气”的园地,成了许多人心里的“归处”。灵山宝塔陵园就嵌在山的南麓,像被自然轻轻抱在怀里。

灵山的植被是出了名的密,陵园背倚苍松翠柏织成的“绿屏”,前望潮白河支流缓缓流过。春天时山脚下的桃林开得热闹,粉白的花影漫过步道,连风都染着甜意;夏天有梧桐的浓荫罩着墓碑,蝉鸣藏在叶缝里,倒添了几分静;秋天银杏叶铺成金黄的毯,落在青石板上,像给逝者捎去人间的暖;冬天雪落下来,松枝上挂着雪淞,墓碑旁的酸枣树结着红红的小果子,像谁偷偷留的糖。陵园没有刻意修剪的几何灌木,而是保留了原生的野菊花、车前草,连石缝里都冒出几株狗尾草——这样的“不整齐”,倒让这里少了疏离感,多了些“家”的温度。

三河燕郊灵山宝塔陵园墓地陵园-1

陵园的设计藏着不少“贴心的小心思”。主步道用青石板铺成,每块石板都刻着《弟子规》里的句子,“首孝悌”的字样被岁月磨得发亮,不是生硬的说教,更像长辈的念叨;错落的“思亲亭”是原木搭的,顶子盖着青瓦,里面摆着石凳,正好容得下三两个人坐下来聊聊——有次遇到一位阿姨,坐在亭里给父亲织围巾,说“以前他总嫌我织得慢,现在我慢慢织,他总能等得着”。墓碑的样式也暖,有刻着梅兰竹菊的汉白玉碑,有只写“愿你在云间看我”的简约黑石,还有“树葬区”的松树,每棵树下都挂着小牌子:“爸爸的树”“奶奶的桂”。风一吹,松针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回应。

常听陵园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做的不是生意,是帮人把牵挂安个家。”有位老人来选墓,想给老伴挑个“能晒着太阳”的位置,工作人员陪着走了三圈,最后选了靠南的一排:“下午三点的太阳正好照在这里,阿姨以前爱晒被子,肯定喜欢。”清明时陵园会准备免费的野菊和满天星,说“这是土里长的,更像家里的花”;“代祭扫”不是拍张照了事,而是擦一擦墓碑,摆上逝者爱吃的橘子,再跟他说说话:“叔叔,您女儿升职了,孙子考上初中,您放心。”这些没写在宣传册上的小事,像春日的风,悄悄暖着人心。

有人说陵园是“终点”,可在灵山宝塔,它更像“桥”——一边连着逝者的过去,一边连着生者的现在。没有冰冷的编号,只有“妈妈的位置”;没有刻意的悲伤,只有“我来看你了”的温柔。风从灵山树林里吹过来,带着草木香、潮白河水汽,还有人间烟火气,像逝者在说:“我很好,你们也要好好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