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的上海街头,总能看见捧着菊花的人——他们的身影里藏着对故人的牵挂,而连接这份牵挂的,是惠灵山陵园那趟准时的班车。
惠灵山陵园在浦东新区宣桥镇,离市区有近40公里的路程。要是坐公共交通,得先坐地铁到16号线书院站,再转公交,折腾下来得两个多小时。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,或者带着祭品的家属来说,这样的路程难免累人。所以惠灵山的班车成了很多人的首选——它像条温暖的纽带,把市区的烟火气和陵园的静谧连在了一起。
每天清晨六点,人民广场武胜路的公交站旁,蓝白相间的班车已经稳稳停在那里。车身印着“惠灵山陵园祭扫专线”的字样,司机师傅正擦着挡风玻璃,看见有人过来,会笑着问:“是去惠灵山吧?先上车坐,等会儿人齐了就走。”这趟车是市区的首班车,坐的大多是早起的老人——张阿姨就是常客,每回清明都来,她说司机小王记得她爱坐靠窗的位置,总会提前把那排座位留着。“窗户能开条缝,吹着风看沿途的树,像陪着我妈唠家常。”张阿姨摸着座位上的布垫,那是小王特意给老人准备的,冬天暖,夏天凉。
除了人民广场,莘庄地铁站北广场也是重要的发车点。这里的班车早六点半、八点半各一班,方便南边的居民。发车点就在地铁站出口旁的公交枢纽,有明显的“惠灵山专线”标识,不用绕路找。上回遇到李小姐,她抱着刚满一岁的宝宝去看去世的奶奶,手里还拎着一大袋祭品。司机师傅看见,赶紧下车帮忙:“我来我来,你抱着孩子小心点。”说完把祭品拎上车,还从驾驶座旁的箱子里拿出个小毯子:“车里空调有点凉,给宝宝盖着。”李小姐说,本来还担心宝宝路上闹,结果司机师傅的细心让她松了口气。
班车的行程大概一个半小时。车里备着矿泉水、纸巾,还有一本《陵园指引手册》——上面标着陵园里的洗手间、鲜花店、休息区的位置。司机师傅会在途中跟大家说两句:“等下到了陵园,门口有免费的手推车,拿祭品多的朋友可以用;要是找不到穴位,门口的志愿者会帮忙带路。”这些提醒不是生硬的广播,是师傅们跟乘客聊出来的经验——比如上回有个家属找不到亲人的墓碑,司机师傅特意把车停稳,带他去问了志愿者,才放心离开。
下午的返程车是一点和三点。有时候会遇到赶时间的家属,师傅会说:“别急,我尽量开稳点,保证你们赶得上地铁。”有回清明加开了班次,司机师傅从早六点开到晚五点,连饭都没顾上吃,可看见乘客们捧着菊花上车,还是笑着说:“能帮大家省点劲,我这一天值了。”
其实这趟班车不只是交通工具。它载过刚失去亲人的年轻人,载过白发苍苍的老人,载过带着孩子的父母——每一个人都怀着不同的心情,但都有着相同的思念。司机师傅的每一次开门、每一次提醒、每一次帮忙,都是对这份思念的尊重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坐这趟车,像跟着家里人一起去看故人,心里踏实。”
现在的惠灵山陵园,春有桃花,秋有桂香,而那趟班车,依然每天准时出发。它沿着熟悉的路线,穿过市区的高楼,穿过郊外的田野,把思念慢慢送到故人身边。对于很多家属来说,这趟车不是终点,是起点——是带着牵挂出发,带着安心回来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