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西直门公交站,风里还裹着些春寒,张阿姨攥着布包站在站台最前面,眼睛盯着路口——不是等地铁,是等万安公墓的祭扫班车。布包里装着老伴生前爱吃的桂花糕,还有一张皱巴巴的旧照片,是他们结婚三十周年拍的,她擦了擦照片上的灰,听见远处传来熟悉的喇叭声,立刻笑了:“来了来了。
负责这条线路的王师傅开了五年班车,熟得像记自己家地址。他戴着鸭舌帽,嘴角挂着笑,看见张阿姨就挥手:“阿姨早,今天带了桂花糕?”张阿姨点头,王师傅赶紧下来帮她拎布包:“您慢点儿,台阶高。”车上已经坐了几位老熟人,李叔在第三排招着手:“小张,这儿有座!”王师傅说:“西直门是起点,经停动物园、白石桥,最后到万安。早班车六点五十发,晚班车下午四点往回走,最怕老人赶不上,我总提前十分钟到,多等两分钟。”上星期有位拄拐杖的大爷没赶上早班,王师傅知道他是去看去世的老伴,特意联系调度加了个临时站点,绕了两公里去接——大爷上车时攥着王师傅的手,眼泪都掉下来:“小伙子,谢谢你,我要是没赶上,都没法跟老伴说说话。”

这两年班车变了不少。三年前还是老旧的中巴,冬天漏风,夏天蒸桑拿,现在换成了空调大巴,每个座位都有软靠垫,扶手上装了防滑套。车上还备着藿香正气水、创可贴,甚至有个小暖壶,装着温热的白开水——是志愿者小周提前烧好的。小周是社区的社工,每周六跟着班车走,帮老人找墓碑位置,教他们用手机查祭扫流程。上回有位阿姨忘带老伴的墓碑编号,急得直哭,小周陪着她翻了半小时档案,最后在角落里找到,阿姨握着她的手:“我老了记不住,可你帮我记住了。”小周笑着说:“阿姨,我帮您记着,以后每次来我都陪您找。”
常坐班车的李叔说:“我儿子在外地,每年清明我自己来,以前坐公交要倒三趟,挤得要命,现在班车直接到公墓门口,省了半小时。”张阿姨接过话:“上回我带了一筐自家种的枣,想给老伴捎去,王师傅帮我拎着,说‘阿姨您慢点儿,别摔着’,跟我儿子似的。”旁边的陈奶奶插了句:“我眼神不好,上次把眼镜落车上,王师傅特意给我送到家里,说‘奶奶,您的眼镜,别耽误看老伴的照片’,我当时都哭了。”
万安公墓的班车从来不是一辆普通的车。它是清晨提前十分钟的等候,是帮你拎包的那只手,是车上温热的白开水,是志愿者陪你找墓碑的身影。那些坐在车上的人,揣着刚买的菊花,攥着皱巴巴的照片,沿着熟悉的路线往前——车窗外的树影掠过,像极了从前和老伴一起散步的样子,而班车稳稳地托着他们的牵挂,从城市的烟火里,开到另一个世界的门口。
到公墓门口时,张阿姨接过王师傅递来的布包,转身往里面走。风里飘来桂花香,她摸着照片上老伴的脸,轻声说:“老伴,我来了,坐班车来的,路上挺顺的。”远处的班车又发动了,载着下一批人的思念,往城市的方向开去,而风里的桂花香,还在飘着,飘着,飘到墓碑的那头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