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为亲人寻找最后一处安息之所时,比起“风水吉地”的说法,更先挂在嘴边的问题往往是“我能找得到吗”——那个能让我们带着思念顺利抵达的地方,那个不会让我们在岔路口翻三遍手机导航的地方,那个藏在烟火与自然之间的宁静角落。天慈墓园,就是这样一个被很多南京人记在心里的地址。
它坐落在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泉东路18号,说起来是“路的尽头”,可找起来一点都不费劲。从宁合高速汤泉出口下来,往老山方向开五分钟,就能看到路边立着块青灰色的石碑,刻着“天慈墓园”四个鎏金小字——石碑旁边是片老杨树林,树影筛着阳光落下来,刚好铺成一条天然的指引。顺着杨树林间的小路再走两百米,入口的汉白玉牌坊就会慢慢撞进视线,坊柱上刻着“山含孝意松涛静,水带恩波桂影香”,字是手写的,笔锋里带着点温温的烟火气。
要是不自驾,坐公交也能摸到门。608路公交到“汤泉农场”站下,站边停着几辆刷着蓝漆的便民车,师傅们都认识“天慈”——毕竟沿途的桃树林、草莓园都是他们常跑的路线,你说“去天慈”,师傅会笑着指前方:“前面第三个路口左拐,顺着雪松走,别走错到隔壁的葡萄园就行。”有时候碰到刚从墓园出来的家属,师傅还会递上一杯温水:“刚哭完,喝口热的缓缓。”这些藏在路线里的细节,比导航里的“左转右转”更让人安心。

其实天慈的地址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,而是和自然、烟火拧在一起的“活坐标”。它背靠着老山的缓坡,坡上的雪松长得比两层楼还高,枝桠间挂着去年冬天的松球;前面横着一条叫“泉溪”的小河,河水清得能看见游来游去的小鲫鱼,河边有位张阿姨种的青菜地,每次来都能看见她蹲在地里拔草,见人路过会说:“里面的玉兰开了,你们进去看看?”墓园的围墙外,还绕着一圈桃树,春天的时候桃花落得满墙都是,连入口的石狮子都沾着几片花瓣。
园里的工作人员总说,“地址”是给人找的,所以得“接地气”。他们会把导航定位设在“泉东路18号”,但也会在电话里跟你说:“要是找不到,就找路边卖草莓的大姐,她的摊子就在我们牌坊对面——红草莓装在竹篮里,一眼就能看见。”要是碰到第一次来的家属,值班的大叔会骑着电动车出来接,车筐里放着一瓶矿泉水:“走快了容易喘,先喝口水压压。”沿着小路往里走的时候,他会指着路边的桂花树说:“这树是去年清明前种的,等秋天来,满园都是桂花香,到时候你们来看看,比城里的桂花浓多了。”
那天我陪朋友去的时候,刚好碰到一位白发老人在擦墓碑。她蹲在地上,用湿巾慢慢擦着碑上的照片,旁边放着一盒桂花糕——是从门口便利店买的。“我家老头子就爱这口,”她抬头笑,“以前总说汤泉的桂花糕比夫子庙的地道,现在好了,出门就能买着。”风从老山那边吹过来,带着松针的味道,吹得她的白发飘起来,落在墓碑的照片上。那一瞬间突然明白,天慈的地址为什么让人安心——它不是藏在深山里的“冷门地”,也不是挤在市区的“热闹处”,它刚好在烟火与自然的中间点,让你既能带着生活的温度来,也能带着平静的思念走。
其实所谓“具体地址”,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那行字。它是宁合高速出口的老槐树,是便民车师傅手里的温水,是草莓摊大姐的笑容,是玉兰树下的那盒桂花糕。天慈墓园的地址,藏着的是“能找到”的踏实,是“能再来”的放心,是我们对亲人最朴素的心愿——你在这里,我能找到你;我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