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路过巷口的老槐树,听见两位阿姨闲聊:“你家老爷子的墓地,到期了没?”话音飘进风里,忽然想起上周陪朋友去金山陵园的经历——原来在城市的一隅,真的有一块能安放“永久”的地方。
坐落在西山脚下的金山陵园,背倚翠岭,面朝缓流的金水河,连风都带着松针的清苦。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去,两旁的侧柏是三十年前种的,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,枝叶织成绿穹顶,把阳光筛成碎金。每排墓碑之间留着宽宽的步道,种着月季和冬青,没有想象中陵园的肃穆压抑,倒像走进了一座被时光温柔对待的公园。保洁阿姨拿着抹布擦石凳,看见我们就笑:“这石凳是当年建园时买的,钢筋混凝土的,比我年纪还大,擦干净了你们坐会儿。”
很多人问,“永久”真的能实现吗?毕竟听过太多“二十年产权”的焦虑。金山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这里的永久墓地,不是口头的承诺,是写进合同里的“土地使用权长期存续”——陵园是经民政部门批准的经营性公墓,土地性质为公益性殡葬用地,通过合规手续取得了长期使用权。更实在的是,运营方每年从收益中提取10%作为“百年维护基金”,用于园区植被更新、设施升级和墓碑维护。就像门口的那排侧柏,今年春天刚做了病虫害防治,工人师傅摸着树干说:“这些树要陪墓碑一起,再活一百年。”
遇到一位来给母亲扫墓的张阿姨,她的母亲葬在这里已经十五年了。“当年选这儿,就是冲‘永久’来的。”她蹲在墓碑前擦照片,照片里的老太太穿着蓝布衫,笑出眼角的细纹。“我儿子今年要结婚,等以后有了孙子,我要带他来认太奶奶——反正这儿一直都在,不用怕找不到地方。”旁边的保洁阿姨凑过来:“上周还有位美国回来的华侨,找他爷爷的墓,七十多年了,墓碑上的字还清晰,连旁边的冬青都还是当年的样子。”风掠过冬青的叶子,发出细碎的响,像有人在轻声回应。

其实人们要的“永久”,从来不是一块石头的永恒,而是“被记住”的安心。金山陵园的永久墓地,是给生者的承诺:你爱的人,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痕迹;你想诉说的思念,永远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安放。就像园区里的那口老井,井沿上的绳痕是一代代人摸出来的,井水还是当年的甜,就像那些从未消失的牵挂——你舀一瓢水,就能想起小时候奶奶用这井水给你泡的茉莉花茶,想起她拍着你的背说“慢点儿喝”。
走出陵园的时候,夕阳把金水河染成橘红色,风里飘来月季的香气。远处的翠岭层层叠叠,像被上帝打翻的绿颜料。忽然明白,所谓“永久”,不过是有人用心守护着每一寸土地,让每一段故事都能继续写下去——而金山陵园,就是这样一个能把“暂时”变成“永远”的地方。它不只是一块墓地,更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,让那些曾经的温暖,永远不会被时光冲走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