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里还带着点料峭,通惠陵园的玉兰刚打了骨朵,张阿姨攥着手机站在陵园入口——去年这会儿她跟着儿女挤在人群里找墓碑,今年提前三天在公众号约了上午九点的时段,门口志愿者扫了她的预约码,笑着指了指右边的绿色通道。这是她第一次用预约服务,没想到比想象中顺多了,沿着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走,没十分钟就到了老伴的墓位前,比去年少挤了整整四十分钟。

通惠陵园作为北京东部口碑不错的公益性陵园,每年清明、冬至前后的祭扫高峰曾是不少人的“头疼事”。以前没预约的时候,早上七点京通快速就开始堵车,陵园里的柏油路挤得转不开身,志愿者要扯着嗓子疏导人群,还有老人因为长时间排队犯了低血糖。2021年推行预约制后,情况慢慢变了——每天分8个时段,每个时段限流500人,既控制了人流密度,也让大家有足够的空间和逝者“说说话”。用陵园工作人员的话说:“预约不是限制,是给思念留份从容。”

预约的方式其实很“接地气”。最方便的是微信公众号“通惠陵园服务平台”:打开公众号,底部菜单栏点“祭扫预约”,先填逝者的墓位信息(园区编号、墓碑号记得提前核对好),再选日期和时段(早8点到12点是高峰,建议选10点以后或者下午),最后填同行人姓名和身份证号——每人最多带3个同行人,小孩不用填但要算人数。提交后1分钟内就能收到带二维码的确认短信,简单得像点份外卖。要是家里老人不会用手机,直接去陵园门口的服务中心,带身份证和墓位证,工作人员会帮忙现场预约;或者让子女代约,只要填对信息就行。

预约好只是第一步,还有几件“小事”要提前留意。首先是带对东西:身份证和预约码必带,代祭扫的话最好捎份亲属关系证明(户口本、结婚证都行);祭品要选环保的,陵园不让带香烛、纸钱和大型纸扎品,带束百合、几盒逝者爱吃的水果,或者他生前喜欢的小物件(比如爸爸爱喝的茶、妈妈织的围巾),比烧一堆纸更有心意。然后是穿对衣服:陵园树多风大,春天带件薄外套,夏天戴帽子防晒,别因为贪凉或怕麻烦冻着晒伤。还有时间规划,尽量错峰——周末上午9点到11点人最多,要是能选周三周四的下午,园子里人少,连风都更轻。

通惠陵园预约-1

好多人问过“预约了能不能改”“忘带码怎么办”这类问题,其实都有解决办法:想改时段,在公众号“我的预约”里点“修改”,提前1天改都没问题;临时去不了就取消,别占着名额浪费;忘带预约码也不用慌,报身份证号或者查短信记录,工作人员能立刻查到你的预约信息。要是遇到系统卡壳或填错信息,直接打服务电话89512345,工作日9点到17点都有人接,比自己瞎琢磨强。

上周末我陪朋友去祭扫,她爸爸的墓位在樱花园区。以前要挤半小时才能走到,这次走绿色通道,十分钟就到了。她蹲在墓碑前,把百合摆成小堆,轻声说:“爸,我没挤着,你看这花多新鲜。”风把花瓣吹起来一点,落在她手背上,像爸爸以前摸她的头。那一刻我突然懂了,预约制不是冷冰冰的规则——它是让你不用在人群里慌慌张张找墓位,不用因为排队错过和逝者说话的时间,是给思念留一份从容,让你能慢慢回忆、慢慢诉说,把藏在心里的话好好讲完。

其实祭扫从来不是“完成任务”,是和逝者的“再一次对话”。预约不是麻烦,是给这份对话留够空间——让你能好好看看墓碑上的照片,好好摸一摸碑身上的刻字,好好说一句“我想你了”,而不是在人群里急得满身汗,连眼泪都没时间擦。通惠陵园的预约制,说到底是给思念“让个路”,让每一份牵挂都能安安静静、认认真真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