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些槐花香,王阿姨攥着包好的白菊花,站在地铁2号线凤城五路站C口,目光顺着未央路往南望——那辆印着“长安园骨灰林”字样的蓝色大巴,正稳稳地穿过早高峰的车流驶来。这是她三年来每月十五的固定行程,从老伴儿周叔走后,这班车就成了她跟老周“见面”的必经之路。
长安园的通勤班车分两条线,专为家属往返设计,已经跑了五个年头。东线起点是凤城五路地铁口,西线在西门外好又多超市旁,都是早上8点整准时发车。司机张哥跟常来的老人们熟得像家人,看见王阿姨就把车停得离站台更近:“阿姨,今天的菊花沉不?我帮您搬上去。”王阿姨笑着摇头,布袋子里除了菊花,还装着一盒冻得硬邦邦的浆水鱼鱼——上周她跟老周“说”起,从前住在巷子里时,老周总馋巷口那家的浆水鱼鱼,现在虽然没法煮热乎的,带点冻的放在碑前,也算圆了个小念想。
两条路线把西安城的脉络串得很贴心。东线沿未央路往南,经公交六公司站、太白立交站,照顾了城北、城南的家属;西线绕西关正街、丰庆路,覆盖老城西的住户,全程约40分钟。车上没有吵闹的广告,快到园区时广播会轻声提醒:“前方到达长安园,请带好随身物品,下车注意台阶。”座椅旁的网兜里放着园区印的便民手册,写着附近地铁口位置、便利店的手工香包、保洁阿姨的清扫时间,甚至还有“墓碑前别放太鲜艳的花”这样的小提醒。更贴心的是,车上有免费矿泉水,夏天备着凉湿巾,冬天有暖手宝,都是园区悄悄准备的。
坐这班车的人都有份默契:车上不太吵闹。有人抱着旧相册,指尖顺着照片里的人脸慢慢摩挲;有人织着藏青毛衣,说是要给父亲墓碑旁搭个小毯子;偶尔有新来的家属红着眼眶,旁边阿姨会递过茉莉香纸巾,轻声说:“我第一次来也哭,后来发现这儿的风比家里软,太阳比家里暖。”王阿姨记得上月遇到个二十岁的小伙子,抱着吉他要给妈妈唱歌,保安大哥帮他扶着琴盒:“你妈上次说,你弹的《小星星》比电视里好听。”
下午2点,返程班车准时在停车场等。王阿姨把浆水鱼鱼放在老周碑前,擦了擦碑上的名字——其实根本不脏,保洁阿姨每天都会扫。她摸着碑上的“周建国”三个字,轻声说:“老周,我走了啊,下月带热乎的浆水鱼鱼来。”上车时张哥笑着招呼:“阿姨,下月十五我还在这儿等。”车上空调温度正好,王阿姨靠在椅背上,看着窗外法桐叶沙沙响,想起老周生前说“退休了一起爬终南山”,现在他先去了山上,她坐着班车,每月跟他“约一次会”。
返程路上,旁边姑娘帮王阿姨关小窗户:“阿姨,风大别吹头疼。”王阿姨掏出个蜜枣粽子递过去:“我自己包的,甜得很。”姑娘咬了一口,眼睛弯成月牙:“跟我奶奶包的一样。”车上的人都笑了,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,照在每个人脸上,像有人轻声说:“别急,慢慢来,我们都在这儿等着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