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时,张阿姨正攥着那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班车票,站在安定门地铁站出口的梧桐树下——这是她第三年坐景仰园的专线车去看老伴儿。去年春天她还拄着拐杖,今年手里多了根轻便的轮椅杖,是班车管理员大姐特意帮她找园里师傅调整的高度,说“这样走台阶稳当”。

北京的祭扫专线不少,但景仰园的这趟车总让人觉得“不一样”。起点选在安定门不是随便定的——地铁2号线和5号线在这里交汇,通州的小夫妻换乘过来不用绕路,西城区的老人们坐公交3站就能到。早上7点整,车身印着淡蓝色玉兰图案的大巴准时启动,司机师傅姓王,开了五年专线,熟得能叫出常来乘客的名字:“李叔您坐后排,那边靠窗,晒得着太阳”“张阿姨您扶好,我慢点儿开”。车过北辰桥时,王师傅总会轻踩刹车——不是因为堵车,是怕颠着后座那位抱着骨灰盒的大姐,盒子上还裹着她亲手织的毛线毯。

车厢里的细节藏着太多心意。扶手上挂着的小布包是园里阿姨们缝的,里面装着矿泉水、纸巾,还有折叠伞——上周有位阿姨没带伞,刚下车就碰上阵雨,王师傅从布包里抽了一把递过去,说“这是给你们准备的,不用还”。后排座椅旁的USB充电口是今年刚装的,常有人坐上去就赶紧插手机——不是刷视频,是怕一会儿到了园里,要给远在加拿大的孩子打视频,让孩子也“看看”爷爷的墓碑前新摆的菊花。跟车的管理员小周,包里总装着创可贴和速效救心丸,上次有位大爷突然头晕,小周赶紧递水递药,还帮他联系了园里的医护人员,直到大爷缓过来才放心。

这趟车早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。管理员小周说,她见过最难忘的乘客是82岁的陈爷爷,每个月15号都来。陈爷爷说,以前老伴儿在的时候,他俩总坐这趟车去看老父亲,现在老伴儿走了,他还是每月来——“坐这趟车,就像还和她一起走在去看爸爸的路上”。还有个刚工作的小姑娘,第一次坐班车时慌慌张张,问“是不是直接到园门口?”后来熟了才说,之前自己开车去总找不到停车位,停在路边还被贴了罚单,现在坐班车直接到门口,下车就能看见园里的玉兰树,和去年春天她陪奶奶来的时候一模一样。

北京景仰园骨灰林班车专线车-1

下午3点,班车准时从景仰园返程。车厢里不像早上那么安静,有位阿姨拿着刚摘的二月兰,分给旁边的人:“这花是我老伴儿生前最爱的,你们拿回去插瓶里”;有位大叔举着手机,给旁边的人看照片:“你看,我给我妈墓碑前摆了她最爱的枣糕,刚才视频里我闺女还说‘奶奶肯定爱吃’”。王师傅拧开收音机,放的是《茉莉花》,风从窗外吹进来,带着园里的松柏香,裹着满车厢的思念,往城市的方向开去。

其实这趟车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它的路线有多顺,而是它懂每一位乘客的心意——它知道你怀里的骨灰盒里装着牵挂,知道你手里的菊花里藏着想念,知道你坐这趟车,不是为了去某个地方,是为了“再陪TA走一段路”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坐这趟车,像有人陪着我一起去看老伴儿,不孤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