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西山脚下,长安园的玉兰刚谢,樱花就接棒开成了云。沿着碎石路往深处走,能看见几排用矮冬青围起来的花坛,土面还留着新翻的痕迹——这是长安园的花坛葬区,每一寸泥土里都藏着“变成花再相遇”的约定。

和传统墓葬不同,花坛葬没有高耸的墓碑,也没有冷硬的水泥棺椁。工作人员会把逝者的骨灰与处理过的花籽、有机肥料均匀混合,一起埋进花坛的浅土层里。等春末的风裹着温度漫过来,花籽就会慢慢发芽、抽枝,用不了多久,整个花坛就会开成一片花海。去年有位喜欢月季的老先生,家属特意选了他生前最爱的粉和平月季籽,今年四月路过时,那丛月季已经窜到了腰高,花瓣上的晨露亮得像星星,又像老先生当年给老伴儿摘花时,沾在指缝的水珠。

聊起花坛葬的价格,负责接待的李姐笑得温和:“不是一刀切的数儿,得顺着家属的心意来。”她指着旁边刚翻好土的花坛说,基础款的花坛葬费用大概在4000到6000元,包含骨灰无害化处理、通用花籽(比如波斯菊、金鸡菊这类好活的品种)、一年的专业养护,还有一个藏在冬青丛里的金属纪念牌——牌儿不大,也就巴掌长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一句短话,爱花的人,成了花的根”。要是家属想选位置更合心意的花坛,比如靠近湖边的“水畔区”或者挨着银杏林的“金叶区”,价格会贵个两三千,“毕竟这些位置采光好、风景顺,家属来的时候,看着湖水或者银杏,心情也能缓点”。还有些家属要定制花种,比如逝者生前最爱的君子兰、薰衣草,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花(比如结婚时的玫瑰),得额外加几百块种子钱,“有些花籽得从外地调,得保证成活率,不然对不起家属的心意”。

上周有位张阿姨来续养护费,她选的是湖边的绣球花坛。“我家老周以前在颐和园当园丁,总说要给我种一院子绣球。”她蹲在花坛边摸了摸刚冒芽的绣球枝,指腹蹭到了土面上的草屑,“去年夏天这丛绣球开了三十多朵,蓝得像他当年给我摘的马蔺花。这钱花得值,不是买块地,是买了个‘年年见’的约定——以前他总说‘等退休了陪你看遍北京的花’,现在他变成花的养分,每年春天我来这儿,就像他还在陪我选花、浇花。”李姐说,其实大多数选花坛葬的家属,从来不是冲着“便宜”来的,“是想让逝者‘活’在更温柔的地方。你想啊,传统墓碑是冷的,可花是热的——会开、会香、会跟着季节变,风一吹,花瓣飘起来,就像逝者在摸你的手背”。

北京长安园骨灰林花坛葬价格-1

长安园的服务也藏着细处的温暖。每个花坛都有专属的“养护手册”,工作人员会定期除草、浇水,要是遇到暴雨或者干旱,还会连夜补肥。每年花要开的时候,园区会给家属发消息:“您家的月季要开了”“绣球已经打花苞”。去年秋天,他们还组织了一场“花与思念”的公益追思会,请了花艺师教家属用花坛里的花做干花。有位阿姨把干花装在玻璃罐里,放在床头:“晚上开台灯,影子投在墙上,像老周当年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样子。”

离开的时候,风卷着樱花落在我手心里。路过那丛粉和平月季,正好有位小姑娘蹲在旁边画画,她妈妈在旁边说:“那是太爷爷的花,太爷爷以前教我种向日葵。”小姑娘仰起脸,铅笔在画本上戳了个太阳:“等我长大了,要给太爷爷种更多花。”忽然就懂了,长安园的花坛葬价格,从来不是“卖一块地”的数字。它是把“思念”换成了可触摸的温度——是春天的花、夏天的风

北京长安园骨灰林花坛葬价格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