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清晨,我刚端起热豆浆,手机就响了——是楼下的张阿姨,声音里带着点急:“姑娘,我想周末去天山陵园看我老伴,听说现在要预约,可我不会弄微信,这可怎么办啊?”挂了电话,我想起最近常有人问起天山陵园的预约事儿,索性把自己知道的都理一理,说不定能帮到像张阿姨这样的人。
其实天山陵园的预约渠道早做得很贴民心了。最方便的是微信公众号,打开微信搜“天山陵园”,关注后点底部“预约服务”,选“祭扫”或“安葬”,填好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时间和人数,点提交就成。没一会儿手机会收到短信,里面有预约码和导航链接,连路线都不用自己查。像张阿姨这样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更省心,直接打陵园客服电话,客服姑娘会耐心帮着填信息,挂电话十分钟,预约短信就到了。我帮张阿姨打完电话,她攥着手机笑:“还是你们年轻人懂,这下我能安心去看老伴了。”
周末陪张阿姨去的时候,才真正感受到预约的好。到陵园门口,保安叔叔扫了眼她手机里的预约码,就指着左边说:“阿姨,三号门进去有轮椅租借点,您腿不好就推一辆。”果然,便民服务站里轮椅、雨伞、矿泉水摆得整整齐齐,还有工作人员主动过来问“需要帮忙吗”。我们推着轮椅往墓地走,路上没遇到排队的人,连平时常堵的小路都顺畅。张阿姨蹲在墓碑前,轻轻擦掉上面的灰尘,嘴里念叨着:“老伴,我给你带了爱吃的桃酥,今天没排队,我能多陪你说会儿话。”风里飘着陵园里的松柏香,连思念都变得慢了下来。

有些朋友总觉得“预约是形式主义”,可真正用过才知道,它是替生者着想的贴心。比如周末上午10点到12点是高峰,提前预约选9点或下午2点,人少更安静;临时有事去不了,提前一天在公众号取消就行,灵活得很。还有一次,我陪同事去安葬亲人,预约时备注了“需要协助抬骨灰盒”,到了之后,工作人员早就在门口等着,帮着把骨灰盒轻轻放在墓穴里,同事说:“本来我还怕自己扛不住,没想到他们想得这么周到。”
说到底,天山陵园的预约从来不是“规定”,而是“体贴”。它把排队的时间还给思念,把麻烦的流程变成便利,让每个来这里的人,都能安安静静地和逝者说说话,不用慌慌张张赶时间,不用急急忙忙找位置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以前没预约的时候,我站在门口排队,腿都直抖,现在直接进,连心情都变踏实了。”

其实思念最需要的,就是这份“踏实”——不用为琐事分心,不用为流程焦虑,只需要带着真心,慢慢走,慢慢说。天山陵园的预约服务,不过是把这份“踏实”,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温柔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