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的北京秋天,银杏叶飘在西直门大街的时候,西静园公墓的入口处总能看到拎着菊花的人——有的是白发老人扶着栏杆慢慢走,有的是穿卫衣的年轻人抱着纸花,他们的脚步都比平时轻,像怕吵醒园子里的老邻居。

西静园的位置是真“贴地气”,就在海淀区西直门外大街旁边,离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步行只要15分钟,连公交都有直达的。那年我陪同事去选墓,她妈妈生前是小学老师,一辈子没离开过西城,同事说“我妈要是知道公墓离动物园这么近,肯定高兴——她从前总带学生去看熊猫,现在就算不在了,也能隔着墙听着孩子的笑声”。这样的位置,对于习惯了城区生活的北京人来说,比远郊那些“连出租车都不爱去”的公墓强太多——不用赶早高峰开一个小时车,不用怕周末堵车误了上坟的时间,甚至下班晚了,都能绕过来站会儿,跟去世的人说句“今天加班晚了,没买着你爱喝的豆汁”。

2016西静园公墓的价格-1

2016年的价格其实挺“实在”。园子里的墓型没玩那些花里胡哨的名字,直接分成三类:最基础的是壁葬,嵌在园区北侧的仿古建筑墙里,每格大约有半米宽,带个磨砂玻璃门,能放骨灰盒和一张小照片,价格在8000到12000元之间,适合预算有限或者不想占太多土地的家庭;主流的是立碑墓,墓碑是浅灰色的大理石,刻字免费,墓前有块大约一平方米的小空地,能摆鲜花、水果或者逝者生前喜欢的小物件,价格从3万到6万不等,选的人最多——毕竟大多数家庭都想给逝者留个“能立着说话”的地方;还有定制型的家族墓或者艺术墓,价格要10万往上,但那年选的人很少,一来是太贵,二来是北京人讲究“低调”,觉得没必要搞那些花架子。

我记得当时帮楼下的张阿姨问过壁葬的价格,她儿子在深圳工作,每年就回来两次,张阿姨自己腿脚不好,爬不动台阶,说“壁葬刚好,不用弯腰,不用爬高,我死了之后,儿子回来直接坐地铁就能到,不用麻烦他找不着路”。还有个刚结婚的小伙子,给去世的爸爸选了个3万8的立碑墓,墓碑上刻着“父亲大人之墓”,旁边加了行小字“爱钓鱼的老男孩”——他说“我爸生前最爱去玉渊潭钓鱼,现在墓前能种棵小柳树,就像他还坐在河边等我递鱼竿”。这些细节比价格数字更戳人,因为买公墓从来不是买“一块地”,是买“一个能常来看看的理由”。

那年西静园的服务也加了不少“温度”。比如刻碑是免费的,而且刻字的师傅会耐心问你“要不要加个小图案?比如老人爱打太极,就刻个太极图;爱养花,就刻朵月季”;清明的时候,园方会在入口处摆上免费的菊花,给那些没带花的家属留一份心意;甚至连卫生间都装了扶手,保洁阿姨每天擦得发亮,怕老人滑倒。有次我碰到个大爷,坐在墓碑前剥橘子,橘子皮剥得整整齐齐放在一边,他说“我老伴儿生前最爱剥橘子给我吃,现在换我剥给她——这儿的椅子是石凳,我垫了块棉垫,她要是坐下来,肯定不会觉得凉”。

2016西静园公墓的价格-2

现在回头看2016年的西静园,价格其实不算高,但最让人难忘的是“心意”。比如有个阿姨给去世的老伴儿选了立碑墓,墓前种了棵小松树,她说“这树是我自己挑的,跟我家楼下那棵一样——我老伴儿生前每天都给楼下的松树浇水,现在把树移到这儿,就像他还在帮我浇水”;还有个小伙子,把妈妈的照片放大了贴在墓碑上,照片里的妈妈笑着举着一串糖葫芦,他说“我妈生前最疼我,总给我买糖葫芦,现在我每次来,都带一串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