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里裹着槐花香的时候,我正蹲在阳台给爷爷的老君子兰松土——那盆花是他生前养了八年的宝贝,今年居然抽了两枝饱满的花箭。擦了擦沾着泥的指尖,我抬头对妈妈说:“明天去凤凰山陵园吧,让爷爷看看他的花。”妈妈正叠着爷爷的旧衬衫,手指顿了顿:“先看看要不要预约,去年清明排了半小时队,你爷爷要是知道我们站在太阳底下等,得心疼。
我放下花盆抓起手机,打开凤凰山陵园的公众号。界面还是去年的蓝底白字,但首页的“清明预约”弹窗已经多了个灰色的“×”。往下翻到“日常祭扫指南”,第一条就写着:“非节假日(周一至周日,除清明、冬至、中元节)祭扫无需提前预约,凭身份证或亲属关系证明即可入园。”下面配的照片里,保安大叔正笑着给一位拎着菊花的阿姨开门,背景里的玉兰花落了一地,像撒了层雪。
上周陪邻居张婶去的时候,正好是周二上午。她老伴走了两年,每个月十五都要去擦墓碑。那天陵园里静得能听见风穿过松柏的声音,门口的保安师傅认出她,远远就招手:“张姨来了?不用预约,直接进,里面的桃树种活了,就在你家老张墓后。”张婶笑着应着,从布包里掏出块手帕——那是她老伴生前用的,边角都磨得起了毛。我们沿着碎石路走,路过几座新墓,碑上的照片还泛着光,风里飘来一丝烧纸的味道,却不呛人。
可要是赶上清明、冬至这种“大日子”,预约就成了“必须项”。去年清明我陪着妈妈去,凌晨六点就到了,结果门口已经排了二十多辆车。妈妈揉着冻红的手说:“早知道提前三天预约了。”后来问志愿者才明白,高峰期(清明前一周至当日、冬至前三天)每天限流5000人,必须通过公众号或官网提前1-3天预约,还要选好时间段(比如9-11点、14-16点)。预约成功会收到短信验证码,到门口直接刷码,不用再排队登记。志愿者还说:“去年有个阿姨没预约,在门口等了一个小时,哭着说‘我就想给我妈烧柱香’,我们看着都难受。”

还有一种情况得特别上心——如果是办理安葬业务(买墓地、迁坟),不管什么时候都得提前预约。上个月我 cousin 给奶奶买墓地,提前一周打了咨询电话(010-87654321),工作人员说:“安葬得协调师傅、确认墓地位置,还有土壤检测,提前预约才能保证当天能办好。”等他去的时候,接待员已经把资料都整理好了,从选墓位到签合同,只用了半小时。“要是没预约,得等三天才能排上号,” cousin 说,“奶奶生前最讨厌等,我可不想让她走了还等。”

其实除了要不要预约,还有几个小细节能让祭扫更顺:比如导航要搜“凤凰山陵园正门”,别搜“凤凰山公墓”,不然会绕到后门——那扇门常年锁着,我去年就走错过,绕了两公里才找着正门;比如高峰期预约要选早一点的时间段,上午9点比10点人少一半,停车位也多;再比如陵园里有免费饮水点,在办公楼后面的走廊里,玻璃罐里泡着枸杞,喝起来温温的,像家里的白开水。
那天我终于站在爷爷的墓前,把君子兰的花骨朵放在碑前。风掀起墓前的菊花瓣,飘向远处的桃林。保安师傅路过,笑着说:“今天人少,好好聊聊。”我摸着碑上爷爷的名字——那是他生前用毛笔写的,笔锋还带着劲。忽然想起去年清明他托梦给我,说“别等,想我了就来”。其实预约不预约,不过是为了让思念的路更顺一点——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,那些藏在心里的牵挂,会随着风,穿过陵园的每一寸土壤,飘到爷爷的身边。
风里又飘来槐花香,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