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的秋天比往年凉得晚,我陪邻居张阿姨去朝阳陵园的时候,门口的桂花树还飘着甜丝丝的香。她攥着老伴的照片——照片里的爷爷穿藏青外套,领口沾着点米饭粒,是张阿姨生前给他拍的——边走边念叨:"得找个能晒到太阳的地方,他最爱蹲阳台看报纸,说太阳晒得后背暖,连字都清楚些。
进了朱红漆的铁栅栏门,往左拐是一片侧柏林,阳光穿过树叶筛下碎金,每棵树底都埋着个小骨灰盒,旁边立着巴掌大的青石板,刻着名字和生卒年。"这就是他们说的'树葬'吧?"张阿姨蹲下来摸石板,凉丝丝的触感像老伴生前冻得发红的手。管理员小王是在这里做了五年的老人,递过来一杯温水:"阿姨,这树葬今年没涨,1万2到2万之间,靠路边的贵点,里面的便宜。要是想刻句'相伴一生',老石匠手稳,加500块就行。"张阿姨指着石板上的小字问:"那这名字能保持多久?"小王笑:"树在碑在,这侧柏能活上百年,比咱们都久。"
再往深处走是花坛葬区,一圈圈月季开得正艳,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花盆里埋着骨灰盒。"这得多少钱?"张阿姨摸了摸花瓣,沾了满手香气。"2万5到3万,"小王说,"每年清明节我们会换一次花,管理费一年300,要是您不想换,自己来浇也成——去年有个阿姨每周都来,说要给老伴种他最爱的月季。"张阿姨摇头:"我年纪大了,还是麻烦你们吧,省得他嫌我浇的水多,又要拌嘴。"

转到传统立碑区,气氛忽然沉下来。一排排水磨石墓碑立得整整齐齐,有的刻着龙凤呈祥,有的刻着松鹤延年,碑前摆着没燃尽的香和皱巴巴的苹果。"这种汉白玉立碑3万5到5万,要是想要花岗岩的,得加1万,"小王指着中间一排说,"上个月有个小伙子选了这块,说碑大一点,逢年过节能多站会儿,陪爸妈说说话。"张阿姨摸了摸碑身的纹路,指尖沾了点灰:"这碑比我家餐桌还大,能刻多少字?" "20个,要是不够,背面也能刻,加200块——上次有个姑娘刻了'妈妈,我想你',刻的时候哭了半小时。"
张阿姨最后选了树葬区靠东的一棵侧柏,位置刚好能晒到上午的太阳。她把老伴的照片贴在石板上,用袖口擦了又擦:"比楼下的车位还便宜,能陪着你看太阳,多好。"小王帮她登记的时候,我看见登记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:2018年9月15日,李建国,树葬,1万8;2018年10月2日,王淑兰,立碑,4万2;2018年11月7日,陈全家,家族墓,12万——那是陵园最里面的山脚下,能容下祖孙三代的大墓,石碑上刻着"陈氏家族永思园"。
后来我再去朝阳陵园,是2023年的春天。门口的桂花树换成了银杏,铁栅栏变成了电动门,小王也成了主管。他指着当年的树葬区说:"2018年是最后一年价格没涨,之后每年涨5%到8%,现在树葬都要3万多了。"我想起张阿姨,她每年秋天都会去浇树,说树又高了一截:"老伴的肩膀该能碰到树叶了,说不定还能摘片叶子给我留着。"
那天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陵园染成橘红色。张阿姨站在树底下,摸着石板上的名字,轻声说:"老头子,以后我就常来陪你,看太阳,看树长,看桂花落——咱们终于不用再挤地铁去公园了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