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里裹着玉兰的香气钻进窗户时,我正盯着手机里去年拍的景仰园照片——石径旁的侧柏抽了新枝,ta的墓碑前还留着我插的勿忘我。每年这个季节,心里总像藏着颗发了芽的种子,挠得人想去看看:把刚开的桃花折一枝放在ta手边,把这一年的小事慢慢讲给ta听——楼下的猫生了三只奶猫,我学会了煮ta教的红烧肉,小孙子会唱“小燕子穿花衣”了。可今年想起朋友说“现在祭扫要提前预约”,赶紧翻出公众号,才发现原来预约不是麻烦,是让思念落地的“稳当开关”。
其实预约流程比我想的简单。微信搜“景仰园骨灰林”公众号,点进“祭扫预约”入口,填身份证号、亲属的骨灰寄存编号——就在寄存证第二页右下角,去年我怕填错,打园区电话问,客服姑娘温柔说“您慢慢找,不急”。选日期的时候,我选了早8点到10点——这个时段人少,能多待一会儿;要是想避开高峰,下午1点到3点也不错。提交信息后很快收到确认短信,上面有预约码和提醒:不能带明火,不能烧纸,记得带身份证。我把短信存进手机,像攥着一张通向思念的船票。
预约好的那天,我起了个大早。包里装着ta最爱的百合(是绢花,能放得久一点),还有一盒老牌子绿豆糕——ta生前总说“这糕不甜,正合口”。到园区门口扫预约码就能进,不用排队,引导员穿着红马甲笑着指方向:“第三排柏树下就是,您慢走。”石径上没有往年的拥挤,风里飘着松针的清苦,我蹲在ta墓碑前,把百合插在石缝里,把绿豆糕轻轻摆上供台,开口时声音像浸了温水:“今年我学会了糖色炒得刚好的红烧肉,小孙子上幼儿园,昨天还问‘太奶奶在哪里呀’。”阳光穿过柏叶洒在碑上,我摸了摸刻着ta名字的地方,像以前摸ta的手背,暖得让人鼻酸。
旁边的阿姨蹲在那里,把橘子瓣儿一片一片放在墓碑前,念叨着“你以前总说橘子要选带霜的”。我递过去一张纸巾,她笑着接了:“我姑娘帮我预约的,说这样不用挤。以前来要排半小时队,心里急得慌,哪有心思说话。”是啊,预约从不是限制,是给思念腾出来的“专属时间”——不用在门口慌慌张张找寄存证,不用因为排队赶时间而草草收尾,能安安静静把攒了一年的话,慢慢说给ta听。去年我离开时回头看,风把绢花吹得轻轻晃,像ta以前拍我肩膀的样子,好像在说“我听见了,都记着”。

其实祭扫从不是形式,是把心里的牵挂搬出来晒晒太阳。预约是给这份牵挂套了层温柔的壳:提前填好信息,选好时间,把每一个细节都揉进耐心,然后站在ta面前,笑着说“我来了,没让你等太久”。风又吹过来,带着百合的香气,我摸着手机里的预约确认短信,忽然懂了——最稳当的思念,就是这样一步步来,把每一次相见都变成“刚好”:刚好人不多,刚好有阳光,刚好能把所有没说够的话,都好好交给ta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