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周六,我跟着爸妈挤地铁到高碑店,穿过通惠河边飘着杨絮的柳树丛,就到了通惠陵园。刚把奶奶最爱的白菊花摆上墓碑,旁边攥着缴费单的刘叔就凑过来:“大姑娘,你们家这墓买了多少年?我爸那墓明年满20年,我正愁续期是不是要花大钱呢。”这话一出口,周围几个整理碑铭的家属都围了过来——看来“墓地使用年限”是藏在咱们北京人心里的共同疑问。

其实通惠陵园在朝阳区算老牌陵园了,挨着通惠河,环境清幽,这些年不少家庭选在这儿安置亲人。但说到“使用年限”,很多人都有个大误会:以为“买墓就是买永久产权”,其实不然。根据2012年国家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所有经营性墓地的“使用年限”本质是管理费缴纳周期——通惠陵园也遵循这个规定,通常20年为一个周期。不是说20年到期就“收回墓地”,而是前20年的管理费交完了,需要续交下一个周期的费用。我特意问过陵园的工作人员:“这就像小区物业费,交一次管一段时间,不是‘产权到期’。”

通惠陵园墓地使用年限-1

那到期了到底怎么办?邻居张阿姨的经历最有说服力。她爸2002年葬在通惠陵园,去年正好满20年。“清明节前半个月,我突然收到陵园的短信,说‘您父亲的墓管理费即将到期,请及时续交’。”张阿姨说,她本来以为要跑断腿,结果带着身份证和购墓合同到服务中心,十分钟就办完了——续交20年的管理费,也就三千多块,“也就当初买墓款的7%吧,比我想象的便宜多了。”工作人员还跟她强调:“要是以后年纪大了不方便来,微信公众号就能办续期,不用麻烦孩子。”

说到这儿得敲敲黑板:很多人怕“到期被强制收回”,其实完全没必要。通惠陵园的续期政策已经执行了快20年,从来没出现过“一刀切”的情况。我一个在民政系统工作的朋友说,国家对经营性陵园的要求是“保障使用”,通惠陵园作为示范单位,早就把“续期通知”纳入了标准化流程:到期前3个月会发短信,前1个月打电话,要是实在联系不上,会把墓地信息归档保留——毕竟没人会动亲人的安息地。

咱们作为家属也得“主动点”:买墓的时候一定要把手机号、住址填清楚,合同和发票要放在保险柜或者抽屉的显眼处,别等十几年后找不到凭证。要是真遇到问题,直接打陵园的客服电话——通惠陵园的客服是24小时的,不管是续期还是查信息,都能解决。

最后再澄清个误区:“买墓地不是买永久产权”,这是所有陵园的共识,但通惠陵园的“正规性”就是最大的保障。它是1999年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,所有土地手续都齐全,管理费的标准也是物价局备案过的——不会随便涨价,更不会“卷钱跑路”。我邻居王大爷去年对比了好几个陵园,最后还是选了通惠:“就冲它‘有根儿’,我放心把老伴儿放在这儿。”

离开陵园的时候,夕阳把通惠河的浪染成了橘色,爸妈走在前面,妈妈摸着奶奶的墓碑轻声说:“只要咱们每年都来,这儿就永远是奶奶的家。”其实咱们关心“使用年限”,无非是想给亲人一个“不变”的归宿——通惠陵园用20年的实践证明,这份“不变”,它能守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