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宋庄槐树林的香气钻进车窗时,我正陪朋友小棠和她妈妈往通惠陵园走。上周外婆走了,老人临终前说“要找个能闻见树香的地方”,母女俩转了三座墓地,最后把目光落在了京华园——通惠陵园里那片种满女贞与桂花的“小园子”。

通惠陵园藏在通州宋庄的万亩林子里,离东五环不过20分钟车程,是北京东边少有的“城边林墓”。京华园是它的“核心区”,青石板路绕着假山池沼铺开,两旁的女贞树刚抽新芽,浅绿的叶子晃着光,假山脚下的睡莲池里,几尾红鱼摆着尾巴游过——很难把这里和“墓地”的刻板印象联系起来,倒像某个藏在林子里的私家花园。小棠妈妈蹲在一株桂花树下摸了摸树干:“这树龄得有十年了吧?等秋天开花,该多香啊。”工作人员小王赶紧凑过来:“阿姨,这是我们三年前种的金桂,每年中秋前后,整个京华园都是香的。您要是选这附近的位置,每年来都能闻见桂香。”

通惠陵园京华园墓地价格-1

说到价格,小王翻出一本皱巴巴的价目表——不是印刷精美的宣传册,是本用了好几年的活页夹,每一页都贴着最新的价格标签。“京华园的墓型分三种,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立碑,石材用的是山东的汉白玉,刻字用激光机,不会掉漆,价格在3万到5万之间;要是喜欢有点设计感的,艺术碑选的是福建的青金石,造型像本书或者展翅的鸟,价格5万到8万;还有经济型的草坪葬,石碑嵌在草坪里,周围种着二月兰,价格2万到3万。”他指着价目表上的备注:“您看,所有费用都在这儿——管理费是每年500块,终身养护;刻字费按字数算,一个字20块;还有免费的骨灰盒寄存,直到下葬那天。没有额外的‘选址费’‘风水费’,您放心。”

小棠妈妈翻着价目表问:“比旁边的XX墓地贵两千,值吗?”小王没直接回答,而是指着不远处的石凳:“上周有个张叔叔,选了桂树底下的位置,他说以前和老伴每天早上都去小区门口买豆浆,现在每次来京华园,都带杯热豆浆放在石凳上,坐半个小时。他说‘这儿的风像老伴的手,吹得豆浆凉得慢’。您看那片二月兰,去年清明开得满坡都是,有个小朋友蹲在那儿摘花,她妈妈说‘别碰,那是给奶奶的’——其实我们每年都会在每个墓前放一支免费的菊花,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自己带花来。”他顿了顿:“价格是数字,可这儿的风、树、花,还有我们愿意陪您聊半小时的耐心,不是数字能算清的。”

旁边的保洁阿姨抱着一摞抹布路过,插了句嘴:“我在这儿做了五年,见过最感人的是王阿姨,每天下午都来给老伴擦墓碑,擦完就坐在旁边唱《天涯歌女》——她老伴以前是唱评剧的。上周她跟我说‘你们这儿的台阶不滑,我80岁了也能自己来’。”小棠妈妈摸了摸桂树的树皮,忽然笑了:“就选这儿吧,桂树底下,能闻见香,能晒着太阳。”

通惠陵园京华园墓地价格-2

离开的时候,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。小棠抱着外婆的照片说:“外婆以前总说,等她老了,要找个有树有花的地方。”她妈妈看着京华园的方向:“其实不是找地方,是找个能继续‘见’她的地方。”小王站在门口挥手:“阿姨,下次来提前打电话,我帮您留着桂树底下的石凳。”

通惠陵园的风里,桂树的影子晃啊晃,像有人在轻轻说“慢点儿走”。京华园的价格表上,那些数字不是冰冷的标签,是给思念的栖息地标了价——3万也好,8万也罢,不过是想给亲人找个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