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着朋友去景仰园选墓的那天,北京的秋阳裹着松针的香气落下来,她蹲在一块青石板前摸了摸碑身的纹路,轻声说"爸爸喜欢安静,这儿的树密,应该合他心意"——可转头问园区工作人员价格时,眼底还是掠过一丝犹豫。我知道她不是嫌贵,是怕选的地方不够"配"得上爸爸生前的喜好。
景仰园的自选墓,和我之前见过的公墓不一样。不是一排一排编号的"盒子",而是在划定的林区里,给你留着一块"能挑能选"的地儿。你可以选一棵三十年的油松旁——风一吹,松针落下来像下小雨;也可以选挨着小溪的坡地——夏天能听见溪水叮咚,像亲人以前拍你肩膀的声音;甚至能选能看见远处燕山轮廓的高地——要是亲人爱爬山,站在这儿就能"望"着他以前爬过的山。这种"自选",其实是把亲人的喜好"搬"进了墓园里,不是被动接受,是主动"创造"一个适合他的地方。
说到价格,其实没有固定的"标价单",因为每块自选墓的"属性"都不一样。工作人员说,影响价格的无非是这么几样——首先是"位置感":靠松涛区的自选墓,因为能听见松声,价格比临停车场的贵10%;深林区的墓,因为安静,比近主路的贵8%。然后是"材质":汉白玉碑比普通青石碑贵,每平米大概多两千块,但那种白不是刺眼的白,是像羊脂玉一样的温润,摸上去像亲人以前的手;要是选花岗岩碑,虽然便宜点,但硬度高,能经得住北京的风吹日晒。还有"小细节":比如要在墓前加个能种郁金香的小花坛,得加三千块——不是贵在坛子本身,是园区会帮你每年换花,春天开郁金香,秋天开菊花,像给亲人的"四季礼物";要是想把亲人的书法刻在碑背面,得再加一千五——刻字的师傅是老石匠,每一笔都像拓下来的,连笔锋都能看见。

我问过园区的经理,为什么自选墓的价格不是"一口价"?他说:"每个家庭的想念都不一样,有的想要'闹'点的地方,能常来看看;有的想要'静'点的,像亲人以前喜欢的书房。价格得跟着'想念的形状'走,不是我们定的,是家属跟亲人的'约定'定的。"那天还碰到个护林的大爷,蹲在给我朋友选的墓前拔草,说:"我在这儿干了十年,见过最'贵'的自选墓,是个小伙子给妈妈选的——选了靠湖边的坡地,碑是妈妈生前喜欢的米白色大理石,墓前种了一棵妈妈爱喝的茉莉花,价格不算便宜,但小伙子说'我妈生前爱站在阳台闻茉莉,这儿的茉莉比家里的香'。还有最'便宜'的,是个阿姨选的深林区,价格才一万二,但她说'我家老头生前是护林员,这儿的树比哪儿都密,他肯定喜欢'。"
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,选自选墓的人,不是在算"每平米多少钱",是在算"能给亲人多少'像以前一样'的日子"。景仰园的价格表上,没有"豪华墓""经济墓"的标签,只有"松涛区""溪韵区""山景区"的名字——每个名字背后,都是一个家庭的"小秘密":松涛区是爷爷爱听的京剧,溪韵区是妈妈爱洗的衣服,山景区是爸爸爱爬的山。朋友最后选了松涛区的一块地,碑是爸爸生前喜欢的青灰色花岗岩,墓前加了个能种月季的小花池——价格不算最便宜,但她站在那儿,摸着碑身说:"爸爸以前总说,等退休了就去山里住,听松声,种月季。现在好了,他不用等退休了。"风刚好吹过来,松针落了她一肩膀,像爸爸以前拍她的背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景仰园的价格,从来不是数字,是"能继续爱"的凭证——你花的每一分钱,都是给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