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的北京,地铁15号线刚通到孙河站,出了站要坐三站蹦蹦车才能到朝阳陵园。那时候陵园的大门还是红漆铁栅栏,门口的玉兰树刚栽了三年,春天开得满树白,花瓣落在脚边,倒像去逛家门口的小公园。我第一次去是陪邻居王姐给父亲选穴位,进门时传达室的大爷递来一杯温水,说"先逛逛,不急",手里的导览图是印在牛皮纸上的,边角卷着毛边,上面用蓝笔标着"树葬区"的位置——在陵园最里头,挨着一片小鱼塘。

2015年的朝阳陵园,价格表像本带着烟火气的记账本。最便宜的是树葬,3800块一个穴位,区里种的是刚冒新芽的油松,每个穴位旁立着巴掌大的铜质铭牌,刻着名字和生卒年,阳光照上去泛着暖光。花坛葬贵些,5800块,穴位埋在半米深的花池里,上面铺着四季常青的草皮,春天会开成片的二月兰,紫色小花裹着穴位,像给故人盖了床花被子。传统立碑的价格跨度大,从8800块到16800块不等:靠北墙的"静思区"是青灰色大理石碑,简单刻着"先考XX之墓",适合喜欢安静的家庭;中心区的"福泽区"是汉白玉碑,碑身雕着浅淡的云纹,旁边还有个小石桌,能放水果和香烛,价格要12800块,当时算"高端款",买的人多是想给老人选个"体面位置"。

朝阳陵园2015年价格-1

有意思的是,2015年的价格里藏着不少"暗戳戳的贴心"。比如刻字——当时陵园规定免费刻4个汉字,超过的每个字加50块,但负责刻字的师傅总会悄悄说:"要是字写得紧凑点,我帮你多刻俩,不收钱。"还有安葬服务,2015年是全免费的:穿藏青制服的师傅会提前半小时到穴位,铺一层金黄的绸缎,把骨灰盒轻轻放进去,再撒一把干花瓣,说"大叔,到家了",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风。管理费更实在,每年300块,要是一次性交20年能打九折,王姐算了笔账:"20年才5400块,比楼下停车场的年费还便宜。"

树葬区是2015年最热闹的地方。我见过张阿姨蹲在松树下浇水,她的蓝布围裙沾着泥点,旁边的铜铭牌刻着"老伴陈强"。她擦着额头的汗说:"我和老陈都是纺织厂的工人,一辈子攒了不到十万块,2015年听说有树葬,赶紧来抢了个位置。你看这棵树,去年才到我肩膀,现在都比我高一头了——每年来浇水,就像和他一起养孩子。"还有个穿格子衫的小伙子,蹲在花坛葬区拍照片,镜头对着开得正艳的矮牵牛:"我妈生前爱养花,总说'等退休了要种一院子花',现在好了,她的穴位旁边全是花,春天开二月兰,夏天开太阳花,比家里的阳台还热闹。"当时的销售经理说,2015年树葬区卖得最快,有时候一周能出十几单,很多人都是同事介绍来的:"都说这里不像陵园,像个能和故人'唠嗑'的地方。"

2015年的秋天,我再去朝阳陵园时,树葬区的松树已经连成了小树林。有位白发老人坐在石凳上,对着鱼塘里的荷叶发呆,身边放着半块月饼——是给去世的老伴带的。他说:"去年中秋我和她在这里吃月饼,她嫌树底下凉,我就把外套脱给她垫着。现在她走了,我每年都来,把月饼掰成两半,一半放在她的铭牌旁,一半自己吃——就像她还在身边。"那天风很大,吹得松针沙沙响,鱼塘里的荷叶翻着卷,倒像有人在

朝阳陵园2015年价格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