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周末,我跟着妈妈去凤凰山陵园祭扫外婆,刚停好车就听见旁边一位白发老人拽着保安问:“小伙子,这陵园还有墓地吗?我家老头走了快俩月,就想埋在这儿,跟老邻居作伴。”保安一边扶着老人往咨询台走,一边说:“阿姨您别急,先坐下来,我给您讲现在的情况。
凤凰山陵园在北五环外的凤凰山脚下,依着山势建了二十多年,从前的传统墓葬区沿着柏油路铺展开,石碑整整齐齐排着——有的刻着“相濡以沫五十载”的夫妻合葬墓,有的是独生子女给父母立的“永远的爸妈”,每块碑都藏着一段家庭故事。但今年年初帮朋友咨询时,陵园工作人员说,传统墓葬区的位置确实所剩不多,大部分已售出;不过去年底新增了西北角的生态葬区,种着两排银杏树,每棵树下都能安置骨灰,算是给想“留在这儿”的人留了新选择。
“我家老周就是选的树葬。”旁边的张阿姨凑过来,手指着不远处的银杏树,“他生前爱养君子兰,总说退休要把阳台种满花。走的时候我本来想立大理石碑,结果工作人员跟我说,树葬是把骨灰混在土里,种棵树,每年来浇浇水,树长得越旺,就像他还在。我一想,这比石头更像他啊。”她蹲下来摸着树干上的小铭牌——上面刻着“周建国 1958-2023 爱花的老头”,风一吹,银杏叶沙沙响,倒真像有人在轻声应和。
其实最近来咨询的人里,一半是找传统墓地的,但听完生态葬的介绍,不少人改了主意。上周有个90后姑娘,父母车祸走了,她选了花葬——把骨灰和花种混在一起,春天会开出小菊花。她说父母生前最爱去看花海,这样像把他们留在了最爱的风景里。陵园的王经理说,现在不仅有树葬、花葬,还免费提供生态祭扫工具:比如给树葬的人准备小水壶,给花葬的人带花种,就是想让大家觉得,“安置”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陪伴的开始。

离开时妈妈抱着外婆的照片说:“其实我们找的从来不是一块地,是能放思念的地方。”风里飘来槐花香,是陵园门口那棵老槐树开了花。我望着满山坡的树和碑,突然明白,凤凰山陵园从不是“卖墓地的地方”——它是个装着牵挂的盒子,不管是传统碑墓还是生态树葬,只要心里记着,那个人就永远在这儿,陪你走过每一个清明的风,每一场秋天的雨。要是真担心没位置,不如先打陵园的客服电话问问,或者关注官方公众号,总能赶上新增的区域。毕竟,思念从来不会没位置,只要你想找,它就藏在每一片叶子、每一朵花里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