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末总带着点清冽的风,昌平区的凤凰山脚下,松柏林立,偶尔有鸟叫从林子里钻出来。不少家属沿着园区的小路慢走,手里捧着刚买的菊花——这里是凤凰山陵园,北京人心里"离自然近"的安身地。比起市区里挤得满满的墓园,这里的每块墓位都挨着树、靠着山,连风都带着松针的香气,也难怪很多人愿意开车四十分钟来这儿选墓。
其实墓位的价格没有想象中那么"高不可攀"。园区里的墓位分两大种:生态葬和传统墓。生态葬是现在年轻人爱选的,像树葬、花坛葬、草坪葬,没有突兀的墓碑,只是在松树下立个小牌子,或者把骨灰埋在花坛里,上面种着月季。这种葬式不仅环保,价格也亲民,树葬大概一万五到两万,花坛葬更便宜,一万出头就能搞定。我碰到过一对小夫妻,说爸爸生前爱养松树,选树葬的时候特意挑了棵老松树,"以后每年来,就能跟爸爸说'你种的树又长高了',比冷冰冰的墓碑强多了"。传统墓就不一样了,大多是立碑的,价格从三万起步,往上没顶——比如那种汉白玉的双穴墓,雕着云纹,位置还能看到远处的山,得要十几万。
墓位的价格里藏着不少"小讲究"。首先是位置,园区里的"好位置"像块"香饽饽":靠近主入口的,扫墓不用走太远;能看到湖景的,家属说"看着水心里踏实";还有挨着园区景观树的,比如银杏或者国槐,这些位置的墓位得比普通位置贵个三五千。然后是材质,墓碑的石头不一样,价格差得远——汉白玉看着白得透亮,摸起来光滑,但成本高;花岗岩结实耐造,价格就实惠点,家属可以根据预算灵活选。还有服务,有些墓位包含免费的下葬仪式、终身墓碑清洁,甚至每年一次的鲜花祭扫,这些"隐藏福利"其实也算在价格里。比如有位阿姨说:"我选的这块墓,陵园给免费刻了老伴的名字,还送了个小花盆,省得我自己跑建材市场买。"
选墓的时候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"找最便宜的",但其实更该看"值不值"。凤凰山陵园是民政局备案的合法经营性陵园,不用担心以后"被拆"或者"无人管";园区里有专人天天打扫,松针落了及时扫,花坛里的花谢了换新的,连墓碑缝隙里的杂草都有人拔——这些后期服务比"省几千块"更让人安心。还有些家属选生态葬,不是因为没钱,是觉得"让亲人回到自然里,才是最好的送别"。就像园区里的一位管理员说:"上周有个姑娘选了草坪葬,说妈妈生前爱养多肉,以后要在草坪上种满多肉,'等多肉长起来,妈妈的墓就变成小花园了'。"

其实墓位的价格从来不是"数字游戏",而是一份"安心的分量"。有人愿意花十几万买块能看山的墓,是想让亲人"住得舒服";有人选一万多的树葬,是想让思念"长在土里"。凤凰山陵园的墓位价格,藏着的是家属对亲人的心意,还有陵园对"好好送别"的诚意——毕竟,给亲人选最后一个家,从来不是"买块地"那么简单,是要让每一次扫墓,都能摸到温暖的记忆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