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天总带着点温柔的怅然——西山的枫叶红了又落,京密引水渠的水裹着碎金淌过,风里飘着国槐的清苦香。这时候去昌平区崔村镇走一趟,会发现西山余脉的褶皱里藏着一处特别的地方:中华永久陵园的树葬区。它不像传统陵园那样立着排排墓碑,反而像一片“活着的森林”——每棵树都有名字,每片叶都藏着思念。
说到树葬区的具体位置,其实很好找。它坐落在崔村镇昌崔路西侧,紧挨着京密引水渠的清波。要是从市区过来,自驾的话走北六环到崔村出口,沿着昌崔路往西北开,沿途会经过成片的苹果园(崔村的富士苹果很有名),再拐过一个种满侧柏的弯道,就能看见陵园的入口——门口的石牌上没有夸张的装饰,只刻着“中华永久陵园”六个鎏金大字,旁边两株老国槐的枝桠交叠成拱,像在替故人迎接访客。公共交通也方便,地铁昌平线到崔村站下车,出了站往西北走五分钟,换乘870路公交到崔村卫生院站,再沿着路边的指示牌走几步,青石板路的尽头就是树葬区的入口。
走进树葬区,第一感觉是“静”——没有哀乐,没有刺眼的大理石,只有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。这里的树都是精心选的:侧柏四季常青,像守着岁月的老者;国槐枝繁叶茂,夏天能遮出大片阴凉;还有几排银杏,秋天的时候满树金黄,像给天空镀了层暖光。每个树葬位都对应一棵独属的树,树根旁嵌着块小小的铜牌,刻着亲人的名字和一句短话——“妈妈,我陪你看每一场雪”“爸,你种的国槐长高了”。铜牌不显眼,却像树的“身份证”,把思念揉进了泥土里。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每棵树都会定期养护,春天浇返青水,秋天剪枯枝,连树下的草都不会乱拔——“这是他们的家,得让家保持着‘活’的样子”。

其实对选树葬的人来说,地址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坐标,而是“能看见的思念”。中华永久陵园的树葬区离市区不过四十公里,开车不到一小时,却像藏在城市之外的“世外桃源”:没有高楼挡住天空,没有噪音打乱心跳,站在树底下,能听见风穿过枝桠的声音,能看见云在树冠上慢慢走,能摸着树干上的纹路——那是树的年轮,也是思念的年轮。有位常来的阿姨说,她每周末都来给老伴的国槐浇水,“以前他爱养树,现在他变成了树,我就陪他一起长大”。陵园里还有个小亭子,叫“听风亭”,是用旧木做的,柱子上刻着访客写的句子:“树在,你在;风在,话在。”
有时候想想,树葬的意义,不就是让亲人“换个方式活着”吗?中华永久陵园的树葬区没选在偏远的深山,也没选在吵闹的路边,就选在西山余脉的暖坡上,挨着京密引水渠的水,挨着崔村镇的烟火——既离城市不远,能让后人常来看看;又离自然很近,能让灵魂安睡。它的地址不是“昌平区崔村镇昌崔路X号”,而是“西山余脉里的那片侧柏林”“京密引水渠边的那排国槐”“能听见风说话的地方”。
如果你也在找一处“让思念活着”的树葬区,不妨去崔村镇看看——顺着昌崔路往西北走,看见两排侧柏的地方,就是了。那里的树在等风,也在等你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