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小区里的玉兰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对着手机里父亲的旧照片发呆——去年清明在炎黄陵园挤了两个小时才找到他的墓碑,今年朋友早早就提醒:“先预约,现在陵园改预约制了,省得再遭罪。

放下手机,我想起去年的混乱:陵园入口的车排到了京通快速辅路,墓碑区的小路挤得转不开身,想给父亲摆碗他最爱的炸酱面,都得侧着身子挪位置。预约制到底好不好?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“炎黄陵园”微信公众号,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就是“预约祭扫”入口,点进去先选日期——系统会弹出当天的剩余名额,像选餐厅座位一样直观。比如4月5日清明当天,上午9点到11点的名额已经剩一半,下午1点到3点还有不少空位,我选了下午,想着人少些,能多陪父亲说说话。

填信息的时候没想象中麻烦:身份证号是必填的,用来核对身份;人数最多填5个,陵园说这样能保证墓碑前有足够空间;联系电话留了我的,万一临时有事能及时改时间。提交后不到一分钟,手机就收到短信,除了预约码,还有一串“贴心提示”——陵园禁止烧纸,建议带鲜花或水果;入口处有免费环保袋,能装祭祀用品;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提前预约轮椅。我特意打了咨询电话确认,接线的大姐声音很暖:“下午来的话,停车场空位多,直接找P3区,离墓碑区近。”

清明当天,我按预约时间1点半到陵园,入口的工作人员扫了预约码就放行了,不用再排长长的队。走进墓碑区,松树林里的风都是静的,父亲的墓碑前没有往年的拥挤,我把炸酱面摆好,又放了一杯他爱喝的二锅头,蹲下来轻声说:“爸,今年不用挤了,我慢慢跟你说说话。”旁边的阿姨也在祭扫,她手里捧着一束菊花,笑着跟我搭话:“我姑娘帮我预约的,去年挤得我腿疼,今年可好,能坐这儿陪老伴儿多待会儿。”

炎黄陵园预约祭扫-1

其实预约制不是“门槛”,是给思念留的“缓冲带”。以前总觉得“越早到越好”,结果挤得身心俱疲,连好好说话的心情都没了。现在通过预约,陵园能控制流量,每家人都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——比如我旁边的墓碑前,一家三口正轻声读着给奶奶写的信,没有喧闹,只有风穿过松枝的声音。离开的时候,我望着陵园里刚抽新芽的银杏树,想起父亲生前总说“慢慢来,别急”,原来这份“慢”,是陵园给我们的温柔。

走出陵园大门,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,我摸了摸口袋里的预约码,突然觉得它不是一张“通行证”,是和父亲的“约定”——下次来,我还要提前预约,带着他爱的炸酱面,带着慢慢的、暖暖的思念。

炎黄陵园预约祭扫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