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那天,我陪姑姑去天堂公墓给姑父扫墓。刚进大门,两株老槐树的枝桠上挂着素色纸花,风一吹,纸花轻轻晃着,像在跟来往的人点头。姑姑捧着白菊花走在前面,我拎着一盒桂花糕跟在后面——那是姑父生前最爱的点心。路过咨询处时,刚好有对小夫妻凑在柜台前问:“想选个能放爸妈照片的立碑,大概要多少钱?

工作人员笑着递来一杯温水:“咱们这儿价位跨度挺大的,从两万多的生态葬到二十万以上的定制墓都有。像您说的传统立碑,中心湖边上能看湖水的,大概八九万;要是选松树林那边靠里点的,避开主路,五万左右就能拿下。”旁边坐着的阿姨插了句嘴:“我去年给老伴选的树葬,才两万三,就在后面的松林里,早上能听见鸟叫,比闹哄哄的主路舒服多了。”

后来跟工作人员聊得多了,才慢慢摸清楚价位背后的“小秘密”。最直观的是位置——中心湖墓区的石碑能映着湖水,清晨有雾的时候,碑身像浸在淡墨里,连刻的“寿”字都泛着润光,所以价格高些;松树林的生态葬区藏在园区深处,树影婆娑,连风都带着松脂味,虽然离大门远,但胜在安静,价格自然下来了。再就是墓型,传统立碑要用青石板雕花纹,刻字还要找师傅手工描金,成本摆在那儿;生态葬用的是可降解骨灰盒,墓碑是块巴掌大的铜牌,刻上名字和生卒年,连石材钱都省了不少。

天堂公墓墓地的价位是-1

还有些“看不见”的价值。比如传统立碑的客户,每年清明能收到公墓送的一束白菊,碑身脏了有人免费擦;定制墓的客户更精细——有位老人生前是画家,子女想把墓碑做成画框形状,工作人员帮着联系了石雕师傅,反复改了三稿设计,最后碑身上刻的向日葵,花瓣的弧度都跟老人遗作里的一样。连售后都算在价位里:上次邻居阿姨的碑牌掉了颗螺丝,打个电话,半小时就有人来修,没要一分钱。

天堂公墓墓地的价位是-2

离开的时候,姑姑蹲在姑父的墓碑前,用手帕擦了擦碑上的灰尘:“你姑父生前爱钓鱼,我选的这个位置能看见中心湖,他要是在这儿,肯定能钓着鱼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吹得旁边的菊花晃了晃。旁边的阿姨捧着水杯走过来:“我家老周以前是老师,就喜欢安静,树葬的地方正好,我每天来浇浇树,跟他说说话,比什么都强。”

其实回头想想,天堂公墓的价位从来不是“贵”或“便宜”的选择题。有人愿意为“能看见湖水”买单,有人偏爱“能听见鸟叫”的安静,有人想把老人的“小爱好”刻进墓碑里——每一笔价格背后,都是对“思念”的不同注解。就像工作人员说的:“不是越贵越好,是选个让心里踏实的地方,让想念有处落脚。”

风里飘来桂香,是园区里的桂树开了。我望着远处的松树林,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地上,像铺了层碎金。或许所谓“好墓地”,从来不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,而是风吹过时,你能想起老人笑着说“这儿舒服”的样子——那才是最珍贵的“定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