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朋友小夏聊天,她红着眼眶说奶奶去世后,总觉得传统墓碑“太凉了”——那方青灰色的石头像道墙,把奶奶和活着的人隔开了。直到去年清明,她跟着亲戚去了趟昌平的树葬陵园,站在一棵银杏树下突然哭了:“风把叶子吹得沙沙响,就像奶奶以前拍我后背的声音。”那天她当场定了树位,把奶奶的骨灰埋在银杏树下,“以后每年来浇浇水,看树长高,就像奶奶还在陪着我长大。
其实像小夏这样的北京人越来越多。我们总说“落叶归根”,可“根”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头,是泥土里的温度,是树枝上的风,是每年春天都会发芽的希望。今天就聊聊北京附近那些能把思念“种”下去的树葬陵园,还有选树葬时要记在心里的小细节。
昌平的天寿陵园有片树葬区,我去年陪小夏去过。不是整整齐齐划好的树坑,而是顺着山坡的曲线种了银杏、国槐和侧柏。每棵树旁边都有个巴掌大的铜铭牌,刻着名字和一句悄悄话——小夏的奶奶牌上写着“妈,银杏茶温了”,旁边还有个用陶泥捏的小茶壶,是小夏自己烧的。园子里的师傅说,这里的树都是挑着北京本地的品种种的,“银杏耐活,国槐遮阴,侧柏四季青,不会让家属看着树死了难受。”那天我们站在银杏树下,风里飘着淡淡的银杏香,小夏摸着树干说:“奶奶的手就是这样,糙糙的,却暖得很。”
怀柔的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更有“北京味儿”。树葬区藏在长城脚下的一片松树林里,走进去能闻见松脂的清苦味,远处还能看见长城的烽火台。有位张大爷在这里选了棵油松,他拍着树干跟我说:“我年轻时候在长城脚下当过兵,现在要陪着老战友,也陪着长城守着北京。”园子里的工作人员说,不少人来这儿选树葬,就是图“能挨着长城”——就像把亲人的根,扎进了北京的骨血里。

房山的静安墓园树葬区最有生活气。种的是枣树、苹果树和梨树,每棵树都挂着个小木牌,写着“王阿姨的枣”“李叔的梨”。去年秋天我去,看见一位穿蓝布衫的阿姨在摘枣,装了满满一布袋子。她递了颗给我:“甜吧?这是我爸的枣树,他以前在院子里种了三棵枣,总说‘枣子要等霜打了才甜’。现在他的树结枣,我摘了分给邻居,就像他还在给大家送吃的。”风里飘着枣子的甜香,我咬了一口,果然甜得像蜜——原来最动人的思念,从来都是带着烟火气的。
其实选树葬不是“图便宜”(当然比传统墓碑省不少钱),是“让思念活起来”。以前清明烧纸,烟呛得人睁不开眼,现在带着孩子去给树浇水,教孩子认银杏的扇形叶,说“这是爷爷的树,爷爷以前教我用银杏叶做书签”;或者带着爱人去给树修枝,说“你看,这根枝桠长得像不像妈以前扎的麻花辫”。当树慢慢长高,当叶子变绿又变黄,当果实结了一茬又一茬,你会发现——亲人从来没走,他们变成了风,变成了叶,变成了树上的每一片生机。
选树葬的时候,有几个事儿得留心。首先得选合法陵园,要查民政局的“经营性公墓名单”,别信那种“私人林场”的宣传,不然以后没保障;然后选树要挑北京本地品种,比如国槐、侧柏、银杏,别选南方的香樟或者榕树,不容易活;还要问清楚后续维护——比如陵园会不会定期浇树、剪枝,万一树死了能不能补种;最后别忘了“个性化”——有的陵园允许自己设计铭牌,比如挂个陶片、刻句诗,甚至埋点亲人的小物件(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