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昌平南口的山脚下,与明十三陵比邻而居的天寿陵园,像一片被时光温柔托住的园林——松柏的香气裹着风,花坛里的菊花在晨光里舒展,连空气都带着几分清透的静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北京家庭选择在这里以生态葬安放亲人,树葬、花坛葬、壁葬成了最受欢迎的方式,而价格,也成了许多人心里的“关键问题”。
最有“生长感”的是树葬。天寿陵园的树葬区选在西侧的原生柏树林里,树种都是侧柏、国槐、银杏这类乡土树——侧柏四季常青,国槐夏天能遮出一片阴凉,银杏秋天满树金黄像撒了层阳光。工作人员会把骨灰和有机土细细拌匀,埋在树干周围的土壤里,再在树根处立一块巴掌大的金属铭牌,刻着名字和一句软乎乎的话:“风过柏枝,是我在想你”“爸爸的树,陪我长大”。价格不算贵,侧柏基础款3万元起,国槐4-5万,靠近景观湖的银杏位置好,要5-8万。有位阿姨每星期都来浇水,她说:“以前他总嫌我养花养不活,现在他自己变成树,倒比我会‘活’了。”
比树葬更“软”的是花坛葬。中心花园旁的花坛葬区,成片的月季、百合围成小方阵,每个方阵下是可降解的骨灰盒,上面铺着营养土,种着应季的花。每个位置都有专属标识:刻着名字的鹅卵石,或是嵌在花茎旁的铜牌,不仔细看,像花园里本来就有的装饰。价格2-4万,选在花团锦簇的中间位置会贵一点,但大多家庭都能接受。去年清明陪朋友去,她蹲在母亲的花坛边,把一朵粉色月季别在发间,笑着说:“妈,你以前总说我不会打扮,你看,我今天戴了你的花。”风一吹,花瓣落在她手背上,像母亲的指尖轻轻碰了碰她。
简洁的壁葬,藏着最实在的温柔。壁葬区的墙壁用天然石材仿造树皮纹理,上面嵌着几幅绿植壁画,格位门是清透的玻璃或浅木色的实木,每个格位里能放一张小照片、一副老花镜,或是孩子小时候的乳牙。价格是三种里最亲民的,基础款1.5万元起,中层位置(刚好到成年人胸口)方便祭拜,要2-3万,顶层或底层会便宜些。有位老大爷跟我说,他选壁葬是“怕儿子弯腰累”:“我年纪大了,知道蹲下去再站起来有多费劲,选个高一点的位置,他站着就能和我说话,多好。”
其实天寿陵园的生态葬,从来不是“将就”,而是“换种方式陪伴”。南口这一带的土地紧挨着明十三陵生态保护区,生态葬能减少90%的土地占用,让亲人的生命以树、花、壁的形式“回到自然里”。价格也比传统墓葬轻松很多——传统墓葬在天寿陵园要10万以上,而生态葬最低1.5万就能搞定,既环保,又减轻了经济压力。
昨天傍晚离开时,夕阳把树影拉得很长,花坛里的菊花在风里晃,壁葬区的玻璃门反射着晚霞。有个小朋友拽着妈妈的衣角问:“奶奶的树在哪里?”妈妈指着不远处的侧柏说:“那棵最粗的,就是奶奶的树呀。”小朋友跑过去,抱着树干喊:“奶奶,我带了糖!”风里的松针香裹着孩子的声音,像奶奶在轻轻应着。
原来最好的告别,从来不是石头上冷冰冰的名字,而是树在抽新芽、花在开新瓣、壁上的照片在笑——亲人变成风里的香,叶上的光,变成每一次路过时,心里轻轻动一下的温暖,陪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