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路过朝阳东五环的杜仲公园,风里飘着栾树的小黄花,旁边长椅上两个阿姨正掰着手指头算:“我家老头说要选树葬,可长青园的名额是不是得抢啊?”其实不止她们,最近后台问“朝阳区长青园生态葬还出售吗”的读者,十个里有八个是冲着“北京最早的生态葬园区”名头来的。今天咱们就顺着风往林子里走,聊聊长青园的生态葬到底“能不能买”“值不值得选”。

作为北京首批“生态葬示范园区”,长青园的来头确实不小——2009年就开始试种树葬,如今园区里的侧柏、银杏都长成了碗口粗的林,连围墙都藏在爬墙虎后面。跟传统墓园“一排石碑望不到头”的景象不同,这儿的“墓碑”是每棵树底下的小金属牌,刻着逝者名字和一句短话,妈妈的桃花开了”“爸爸的树又长高了”。园区工作人员说,最早推行生态葬时,还有人觉得“太简单”,可十年过去,越来越多家庭主动找上门:“比起冷冰冰的石头,让老人住在树里,每年能来浇浇水、说说话,更像‘没走’。”

朝阳区长青园生态葬还出售吗?-1
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还出售吗”,答案其实是“有,但得等”。长青园的生态葬名额是按年度计划分配的,主要面向北京户籍居民(部分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也能申请),而且不是“交钱就能办”——得先登记需求,等园区统筹安排。上个月陪邻居张阿姨去咨询,窗口姑娘翻着登记本说:“今年树葬名额只剩12个了,想排明年的得先填表格,等通知。”其实这也能理解,生态葬要保证“每棵树都有足够生长空间”,不能密密麻麻种,所以名额得“细水长流”。张阿姨听完倒松了口气:“只要能排上,等半年也愿意——总比挤在传统墓园里强。”

说到“值不值得选”,不如听听园区里的故事。上回在侧柏林里碰到位穿藏青色外套的老先生,正蹲在一棵银杏树下铺松针,他说老伴儿生前是小学美术老师,最爱画银杏叶:“她走那年秋天,我抱着骨灰盒站在这儿,工作人员问‘要不给她种棵银杏?’我摸着树苗的小嫩芽,突然就哭了——这不就是她要的‘永远在秋天里’吗?”现在那棵银杏已经比人高,老先生每星期来两次,带杯老伴儿爱喝的茉莉花茶,往树底下一坐,能聊半小时:“你看这叶子,跟她画里的一模一样。”还有位姑娘选了花葬,把妈妈的骨灰混在虞美人的花肥里,今年春天那片花簇开得特别艳,她说“像妈妈穿了红裙子站在那儿”。

想选长青园的生态葬,有些“小事”得提前弄清楚。比如得带身份证和户籍材料(非京籍需提供居住证明),先去园区服务中心填“生态葬意向表”;比如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的区别——树葬是把骨灰装在可降解盒里埋在树坑旁,花葬是混进花肥里种成花簇,草坪葬是埋在草坪下铺层青草,选的时候可以顺着逝者的喜好来;再比如咨询电话要记好:010-85381117,工作日打更容易接通。

其实走在长青园的林子里,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“能不能买”的答案,而是风穿过树叶的声音里,藏着的那些“没说出口的想念”。有位年轻人在柏树下挂了个小铜铃,说“妈妈生前怕黑,铃响就是我来了”;有对老夫妻选了相邻的两棵银杏树,说“等我们走了,两棵树的枝桠能缠在一起”。原来生态葬从来不是“简化”身后事,而是把“告别”变成了“继续陪伴”——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名字,而是每年春天准时开的花,每年秋天准时落的叶,是“我想你了,就能来看看你”的踏实。

风里的栾花又落了几朵,飘到脚边。回头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