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总是来得很有仪式感,天寿山脚下的松柏换了深绿,长陵的红墙在风里飘着桂香——不少老北京人都知道,十三陵景区里藏着个“景仰园”。这些年,越来越多家庭在为长辈选择身后之所时,总会绕不开一个问题:“景仰园是私企吗?”其实答案很明确,但要把这件事说清楚,得先聊聊它扎根的这片土地,还有它身上的“烟火气”。

景仰园的位置太特别了。它坐落在十三陵核心景区内,三面被天寿山的余脉环抱着,往前两步能望见长陵的棱恩殿,往后一转身就是成片的白皮松。早年间,这儿是十三陵的“后山林地”,上世纪90年代末,为了满足市民对“生态安葬”的需求,昌平区政府把这片地规划成了骨灰林,取名“景仰园”——取的是“敬仰先哲、怀念亲人”的意思。单看这名字,就能感觉到它身上的“公共属性”,不像私企会起的“豪华墓园”之类的名字。

十三陵景仰园陵园是私企吗-1

说到“身份”,景仰园还真不是私企。它的全称是“北京十三陵景仰园骨灰林管理处”,属于昌平区政府直属的国有企业,由区国资委直接监管。换句话说,它的“根”在政府手里,运营的目的不是“赚快钱”,而是“管好用好这片文化土地”。我曾陪邻居李叔去咨询过,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“国有资产标识”说:“我们这儿所有的土地、林木都是国家的,每一笔收入都要进财政专户——您看,这可不是私企能做的。”后来我查了资料,果然,景仰园的成立批复里写得明明白白:“旨在依托十三陵文化资源,提供生态化、规范化的骨灰安葬服务。”

十三陵景仰园陵园是私企吗-2

没有私企的“商业化套路”,景仰园的运营倒多了份“过日子的踏实”。比如园区里的树木都是“活着的纪念”:每买一块墓地,工作人员会送一棵小松树,由家属亲手种下;每年清明,园区会组织“代扫服务”,不是摆个花就行,而是会给每棵树浇浇水,拍段视频发给远在外地的子女。还有一次,我碰到一对年轻夫妇,他们说父母生前喜欢京剧,景仰园的工作人员特意帮他们找了块靠近“戏楼遗址”的位置——“不是最贵的,但肯定是最合老人心意的”。

对大多数家庭来说,关心“是不是私企”,本质上是关心“靠谱不靠谱”。景仰园的“国企身份”,恰恰给了这份“靠谱”一个底气:它不会突然涨价,不会随便改变园区规划,更不会因为“盈利问题”关掉某个区域。就像门口的老保安说的:“我在这儿干了十年,这儿的树越长越高,来的人越来越多,但规矩从来没变过——该有的程序一步不少,该守的底线从来没破。”

如今再去景仰园,总能看见一些细节:石阶上刻着“孝亲”的小字,凉亭里摆着免费的茶水,连卫生间的镜子都擦得锃亮。这些“不显眼的好”,其实都是“国企基因”里的东西——不是为了讨好谁,而是觉得“既然接了这份活,就得对得起信任”。对那些把亲人安放在这儿的家庭来说,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:不管是不是私企,能把“身后事”做成“暖心活”的地方,就是好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