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裹着玉兰香钻进窗户时,张阿姨正蹲在阳台叠金纸——褶皱要压得匀,边角要对齐,这是老伴儿生前教她的“规矩”。可看着茶几上的降压药,她又皱起眉:去九里山公墓二区要转三趟公交,腿腕的老毛病昨天刚犯,疼得路都走不利索;儿子在上海加班,视频里说“妈,我赶不回来”,声音里带着点急。直到邻居小周敲门递来手机,说“阿姨,我帮你查了,九里山公墓二区能网上祭扫”,她才握着手机的手慢慢暖起来。
其实不止张阿姨,最近不少人都在问“九里山公墓二区能网上祭扫吗”。答案是肯定的——作为北京较早推出线上纪念服务的公墓之一,九里山公墓二区的网上祭扫通道早就藏在微信公众号里了。操作不复杂:打开微信搜“北京市九里山公墓二区”官方账号,点底部菜单栏“亲情服务”里的“网上祭扫”,输入逝者姓名、登记时的身份证号(或者家属预留的联系方式),就能进入专属纪念页。页面很素净,背景是公墓里常见的侧柏,点一下“敬香”,屏幕会飘起淡烟;点“献花”,会弹出雏菊或百合的选项,都是老伴儿生前喜欢的。
上周在深圳加班的小林,就是用这个方法给爸爸“过了个节”。他坐在公司茶水间的窗边,手指在屏幕上慢慢划:上传了上周做的红烧肉照片(咸淡刚好,是爸爸生前的口味),附言里写“爸,我把你书房的台灯换了LED灯泡,不晃眼”,然后点了“点亮心灯”——暖黄色的光在屏幕中央亮起来,旁边的虚拟松柏随着点击轻轻摇晃,像小时候爸爸拍他肩膀的力度。“其实不是不想去现场,”小林说,“但当我在凌晨三点打开页面,看见妈妈早上传的银杏树照片(就是小区里那棵老银杏,爸爸生前总说要摘片最黄的夹笔记本),突然觉得他没走太远——就像往常加班晚归,他会坐在客厅等我,灯留得亮亮的。”

关于网上祭扫,也有几个要掰扯清楚的“小提醒”。最关键的是“找对门”:别信第三方平台的“豪华祭扫套餐”,九里山公墓二区的网上服务是官方免费提供的,核心就是“让心意有处放”。张阿姨一开始也差点被骗——刷到某平台推“99元送电子别墅”,赶紧给小周打电话,小周笑着说“阿姨,咱官方号连广告都没有,那些花里胡哨的都是赚差价的”。还有人问“网上祭了,线下还要去吗”?其实不用纠结:上周张阿姨终于能下床了,她提前在公众号预约了限流名额,带着那叠叠好的金纸去了现场——把纸放在墓碑前,又用手机拍了张照片传到纪念页,附言“老伴儿,金纸我带来了,你别嫌少”。风掀起她的衣角,远处的松柏沙沙响,像有人在回应。
傍晚的时候,张阿姨坐在沙发上翻纪念页——里面有小林传的红烧肉,有她传的银杏叶,还有邻居小王帮忙拍的小区桃花。屏幕里的电子花慢慢展开花瓣,她伸手摸了摸屏幕,突然笑了:“你看,这花比去年买的还鲜。”风从窗户吹进来,吹得手机屏幕亮了又亮,茶几上的金纸被吹得动了动,像有人轻轻碰了碰它。

其实关于“能不能网上祭扫”的问题,答案从来不是“能”或“不能”——而是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那些没来得及做的事,终于有了一个温柔的出口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他生前总嫌我麻烦,现在倒好,我在手机上就能跟他说话,他想什么时候听都行。”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