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春天的风里还裹着消毒水的味道时,住在海淀的周阿姨站在阳台望着西北方向——那里是桃峰陵园的方向,她的先生葬在那里。疫情防控期间,她已经三个多月没去陵园了,手机里存着去年秋天给先生墓碑拍的照片,碑身的纹路里还沾着几片银杏叶,她总想着“等能出门了,一定要去擦干净”,可这一等,就等到了槐花开。
其实周阿姨不知道,她牵挂的那方墓碑,每周都有一双戴着手套的手在擦拭。桃峰陵园在2022年初疫情反复时,悄悄启动了“代家属清扫”的便民服务——不是简单的扫扫落叶,而是针对每个墓碑的个性化清洁:石质墓碑用专用的中性清洁剂擦去水渍,瓷质照片框要喷上防雾剂再抛光,连碑前摆的陶瓷小花瓶,都会被轻轻倒过来倒出里面的积灰。负责清扫的王师傅是陵园的老员工,干了八年,手里的抹布换了十几块,“有的家属会在碑前放先生最爱的紫砂壶,我们擦的时候都要垫着软布,生怕碰出划痕”,王师傅说,“上次有个家属的母亲碑前放了个玻璃糖罐,里面装着母亲生前爱吃的水果糖,我们擦的时候特意把糖罐拿下来,擦完再放回去,糖都没动过——家属后来看到照片说,‘你们连糖都没碰,太细心了’。”
周阿姨是在五月的一个下午接到陵园电话的,工作人员发来一段15秒的视频:她先生的墓碑干干净净,碑前的绿萝长出了新叶,连她上次落在碑边的那枚银质胸针都好好摆着——那是先生生前送她的结婚纪念日礼物,她之前去的时候摘下来放在碑前,后来忘了拿。“我当时拿着手机哭了”,周阿姨说,“不是难过,是觉得有人懂我心里的惦记。”还有住在朝阳的李大哥,他父亲的墓碑在陵园的角落,平时很少有人经过,疫情期间他没法去,正着急的时候,陵园发来照片:父亲的碑身亮得能照见旁边的松树,碑前的香灰盒被清理得干干净净,连他去年种的三叶草都被浇了水。“我给工作人员发微信说谢谢,他们回复我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,您父亲的三叶草长得挺好的’”,李大哥说,“这句话比任何客套话都让人暖——他们没说‘我们做了什么’,而是说‘您父亲的三叶草’,就像在跟我聊家里的事。”
桃峰陵园的负责人说,其实启动这个服务的时候,并没有想太多“宣传点”,只是看到很多家属在公众号留言问“能不能帮忙擦下墓碑”“我的母亲的照片框脏了怎么办”。“我们做殡葬服务的,最懂‘牵挂’两个字的重量”,负责人说,“疫情挡住了脚步,但挡不住心意。我们多走几步,多擦几下,家属就能少点担心。”为了让家属更放心,陵园还做了两件“小事”:一是每个清扫的墓碑都要拍10-15秒的视频或高清照片发给家属,视频里会轻轻转动镜头,让家属看清墓碑的每个角落;二是建立了“墓碑细节档案”,记下每个家属提到的“小习惯”——比如张阿姨的先生喜欢京剧,碑前总放着京剧脸谱的摆件,工作人员擦的时候会特意把摆件拿起来,擦完再放回原位;比如陈爷爷的墓碑上刻着他生前写的诗,工作人员擦的时候都会用软毛刷轻轻扫,生怕把刻字的墨迹蹭掉;还有个小朋友的妈妈,在留言里说“我女儿的墓碑前不要放太多东西,她怕挤”,工作人员就把那个墓碑前的摆件整理得整整齐齐,留出足够的空间。“这些细节不是规定里的”,工作人员小杨说,“是我们看家属留言、跟家属聊天记下来的——比如有个家属说‘我母亲的墓碑不要用太香的清洁剂,她闻不得刺鼻的味道’,我们就把这个记在档案里,每次清扫都用无味的清洁剂,擦完再用清水冲一遍。”

现在疫情过去了,周阿姨还是会每周去桃峰陵园,每次都会跟王师傅打个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