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陪奶奶去昌平看墓地,车刚开进陵园大门,穿藏青色制服的销售大姐就笑着迎上来:“阿姨,您往这边看,这片儿全是坐北朝南的,在北京选墓,这朝向可是‘金不换’。”奶奶眯着眼睛抬头望,远处的山岚裹着淡淡的雾,墓道两旁的侧柏刚浇过水,叶子上挂着小水珠,阳光从东边斜斜照过来,刚好铺在墓碑的正面——那一瞬间,连我这个对“风水”没概念的年轻人,都觉得心里暖乎乎的。
其实北京人讲究墓地坐北朝南,压根不是什么“迷信”,而是老辈人摸透了这片土地的脾气。北京位于北纬39度左右,冬天的太阳像个“懒孩子”,总在南边的天空低低挂着;夏天的风又像“急脾气的小伙子”,裹着湿热从南边吹过来。坐北朝南的墓地,刚好接住冬天的太阳——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,阳光能把墓前的石凳晒得暖暖的,祭扫时蹲在那里擦碑,手不会冻得发僵;夏天又能挡住西北边的热风,风从南边吹过来,带着松柏的香气,不会把纸灰吹得满天飞。我有个朋友去年选了朝西的墓地,今年清明去祭扫,下午两点的太阳直晒碑面,烫得手都不敢碰,她站在那里擦了五分钟碑,额头上的汗把刘海都浸湿了,念叨着“早知道听我妈的,选坐北朝南的”。
更实在的是,北京的陵园大多建在北部或西北部的山区,比如昌平的天寿山、延庆的莲花山,这些地方的地形本来就是北高南低,像层层叠叠的台阶。坐北朝南的墓地刚好顺着地形“躺”在那里,后面的山像个“靠背”,前面的开阔地像“明堂”——下雨的时候,雨水顺着地势往南边流,不会积在墓区里。去年夏天北京下暴雨,我去给爷爷上坟,路过一片朝东的墓区,好多墓前的水泥台都泡在水里,工作人员正踩着胶鞋铲水;而我们家那片坐北朝南的墓区,连墓道的砖缝里都没积多少水,奶奶蹲在墓前摆菊花,说:“你爷爷一辈子怕潮,选这个朝向,他肯定舒服。”

还有风。北京的春天总刮西北风,卷着沙尘往脖子里钻。坐北朝南的墓地,后面的山挡住了大部分风,祭扫的时候,就算风再大,也就是吹动墓前的纸花,不会把手里的香吹灭,也不会把冥币吹得满天飞。今年清明节我陪爸爸去上坟,刚好赶上风大,旁边朝西北的墓区里,有个阿姨举着香的手一直在抖,香灰掉在袖子上,烫得她直吸凉气;而我们这边,爸爸把供果放在石台上,风从南边吹过来,刚好把苹果的香气吹到墓碑前,爸爸轻声说:“爸,您最爱的红富士,甜着呢。”
其实说到底,选墓地的核心从来不是“朝向”,而是对先人的怀念——就像奶奶说的,“只要心里有他,就算朝向差点,也没关系”。但在北京,坐北朝南的墓地让人觉得“好”,不过是因为它刚好贴合了这片土地的气候、地形,贴合了我们祭扫时的感受:晒得到太阳,吹不到冷风,不会积水,不会让我们在想念的时候,还要忍受不舒服的环境。
那天从陵园出来,奶奶坐在车上摸着手里的墓位证书,嘴角带着笑:“你爷爷年轻的时候总说,北京的太阳金贵,要找个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养老。现在好了,他能天天晒着南边的太阳,看着远处的山,应该高兴。”车窗外的银杏叶正黄得透亮,风卷着叶子飘过来,刚好落在车窗上——原来所谓的“好朝向”,不过是把我们对先人的心意,藏在每一缕阳光、每一阵风里,让怀念变得更温暖,更踏实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