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回陪朋友去归山陵园,总能看见些老人蹲在银杏树下翻价目表。他们的手指划过纸页时,指节上的老年斑像落在上面的银杏叶——不是在挑一件商品,是在给生命最后一段旅程,选个能“扎根”的地方。

归山的山不算高,却把每一寸土地都揉进了光景里。山脚下的墓位离停车场近,适合腿脚不便的家庭,但山腰的墓位能看见更远的云。有回我遇见位老爷爷,坐在山腰的墓前指着远处说:“你看那朵云,像不像咱们当年在山顶看见的那朵?”他选的是中等价位的山腰墓,不是因为钱,是因为那片云里藏着他们当年的山顶之约。靠近松涛湖的墓位贵些,不是因为湖本身,是清晨的雾会裹着松针香飘过来,傍晚有归鸟掠过水面,连风都比山脚下软——就像逝者生前爱靠在阳台吹的风。

墓型的选择从来不是材质的比拼,是心意的“刻痕”。汉白玉的墓亮得像月光,但青石板的墓能刻更深的字。有位阿姨选了青石板,说老伴生前爱写毛笔字,深槽能存住雨,像他当年在宣纸上晕开的墨。树葬的价钱是石材墓的三分之一,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——有对小夫妻选了树葬,说爸妈生前爱种桃树,树坑能埋他们的老花镜和半罐花肥,等树长大了,风一吹,树叶沙沙响,像爸妈在跟他们说话。还有那种组合墓,能放两个骨灰盒,有位老爷爷选了,说“我跟她结婚时没拍过婚纱照,这回要跟她挤一块儿,来世也好认”。

藏在价钱里的,还有很多“看不见的温度”。归山的管理费里包含“四季养护”:春天除墓前的杂草,夏天给石碑遮防晒布,秋天捡走落在坟头的银杏果,冬天雪后早早就扫开墓道的雪。有回我看见个小伙子蹲在墓前哭,保洁阿姨递了杯热水,说“你爸去年还跟我要过橘子糖,我给留了两颗,放碑角了”——这些没写在价目表上的心意,才是最让人踏实的。还有免费的“代祭服务”,疫情那年,有位远在国外的姑娘没法回来,管理员帮她在墓前放了束百合,拍了段视频,说“你妈墓前的月季开了,像她当年织的红毛衣”。

归山陵园墓地价钱-1

其实归山的价钱从来不是“数字游戏”,是“适合”二字。有对小夫妻选了山腰的经济型墓,说爸妈生前爱爬老家的小山,那里能看见远处的农田,风里有稻花香,像极了他们小时候的日子。有位阿姨选了山脚下的墓,说“我腿脚不好,离停车场近点,就能常来跟他说说话”。管理员说,最常听见的话不是“这墓多少钱”,是“这墓能让我陪他更久吗”。

归山陵园墓地价钱-2

那天离开归山时,夕阳把山染成了暖红色。我看见个老太太蹲在墓前,把一朵小菊花插在碑角的缝隙里。她摸着石碑说:“你看,这花是我在山脚下摘的,跟咱们当年在老家院子里种的一样。”风一吹,菊花轻轻晃,像有人在回应她。归山的价钱里,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一个个关于“思念”的承诺——你花的每一分钱,都是给那个人留的一盏灯,一盏不会灭的灯。

归山陵园墓地价钱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