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城郊那条铺着松针的小路往山上走,转过第三个弯,就能看见归山陵园的朱红门楣——门楣上的铜钉沾着晨露,门内的石阶旁,野菊正顺着石缝往上爬。这是我第三次来归山陵园,前两次是陪朋友选墓,第三次是想写点关于这里价位的文字,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藏在松风里的温度。

归山陵园的价位,首先绕不开它的“先天条件”。它背靠翠屏山,前临月牙湖,每座墓位都嵌在自然的褶皱里:靠松树林的位置,清晨能听见松涛裹着晨雾漫过石阶;临湖的区域,黄昏会有白鹭掠过湖面,影子落在墓碑上。负责接待的小陈说,这些“自然禀赋”会让价位有微妙差别——比如松树林旁的墓位比路边的贵两三千,临湖的又比松树林的高一些,但差别不是“贵得离谱”,是“给喜欢的风景买单”。就像上次陪张姐选墓,她一眼看中临湖的一个位置,说“我妈生前最爱的就是在湖边打太极,这里的风里有湖水的味道,像她还在身边”。

墓型的选择是价位的另一个“变量”。归山陵园的墓型分三类:生态墓、传统墓和定制墓。生态墓是最“贴自然”的——用可降解的竹制骨灰盒,墓位是嵌在草坪里的青石板,石板上刻着名字,旁边种着一株小树苗(银杏或侧柏)。小陈说,生态墓的价位大致在3万到5万之间,适合想“让生命回归自然”的家庭。传统墓是花岗岩或大理石材质,有墓碑、墓基和供台,刻字是老石匠手工錾的,一笔一画都带着温度,价位大致在8万到15万之间——比如上次见的王大爷,选了块刻着“耕读传家”的传统墓,说“我爸是老农民,就信这个,刻在石头上,后代能记住”。定制墓就更灵活了,比如有人要给热爱书法的老人做一块刻着他手书诗词的墓碑,或者在墓旁种一棵他生前种的桂花树,价位从20万到50万不等,但小陈说“定制的不是石头,是故事”。

归山陵园墓地的价位是-1

还有些“看不见的成本”,藏在价位里。归山陵园的保洁不是“扫扫落叶”——保洁阿姨会把每个墓位的碑面擦得能照见松影,会把家属摆的鲜花调整成朝向太阳的方向;每年清明前,陵园会免费给每个墓位挂一串竹篾编的纸鸢,像老人们小时候玩的那种。上次有位大爷看见纸鸢,抱着墓碑哭了半小时,说“我爸生前总嫌我编的纸鸢飞不高,现在终于能在天上飘了”。这些服务不是额外收费的,但都算在价位里——是比石材更贵的“人心”。

选墓的人里,很少有“只看价格”的。上次遇到一位阿姨,预算只有4万,盯着松树林里的生态墓看了很久,小声问“能不能选这里?”小陈笑着点头:“阿姨,这个位置的风里有松针的味道,您老伴要是喜欢松树林,肯定会喜欢。”后来阿姨定了那个墓位,走的时候摸了摸旁边的松树,说“就像他还在这儿陪我散步”。其实选墓不是选“贵的”,是选“对的”——预算有限,生态墓能让生命变成松树下的泥土;喜欢传统,一块刻着家训的墓碑能留住家族的根;想要特别,定制墓能把故事刻进石头里。

离开归山陵园时,夕阳把松针染成金红色,风里飘着野菊的香气。小陈送我到门口,说:“我们的价位不是数字,是给逝者的最后一份礼物,要裹着松风,带着温度。”是啊,归山陵园的价位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——是松涛里的思念,是石缝里的野菊,是纸鸢上的风,是给活着的人,一个能安心说“我想你”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