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八达岭脚下的苍松翠柏间,风里飘着松针的清苦味道,很多人第一次来八达岭陵园,心里揣着的不只是对亲人的惦念,还有对“身后家”价格的忐忑。毕竟,最后的归宿”,没有人愿意含糊,但也没有人想为不必要的东西买单。
其实在八达岭陵园,价格从来不是“拍脑袋定的”。我曾经跟着园区的王师傅转了一圈,他指着路边两棵合抱粗的油松说:“这些树是十年前从延庆苗圃拉来的,当时每棵要三千多块,现在长得比旁边的路灯还高。每年清明前我们都要修剪枝叶,怕松针落进墓位缝隙,也怕树枝压到家属扫墓的路。”再看脚边的墓碑,汉白玉的碑面泛着温润的光,刻字师傅正戴着老花镜描线——那是传统的阴刻手法,每一笔都要扎进石纹里。“这样刻出来的字经得住风吹日晒,十年后还是清清楚楚的,不像有些机器刻的,几年就模糊了。”王师傅说,园区里的每一块碑石都要经过三次打磨,从粗磨到细磨,最后用羊毛毡抛光,“光这道工序就要三天,成本能不高吗?”
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工艺,还有很多“藏在背后”的成本。比如园区的无障碍通道,从入口到每一个墓区,坡度都严格控制在5度以内,边缘还装了防滑条。“上次有位坐轮椅的大爷来扫父亲的墓,说这条路比家里的楼梯还顺脚,不用别人扶就能自己推上去。”园区的客服小周说,还有24小时的监控安保,每天晚上都有保安巡逻,“有次家属落了东西在墓位,我们凌晨两点找到,赶紧给人送过去——这些服务不是额外的,都算在价格里。”
常有人问:“八达岭陵园最便宜的墓位多少钱?”其实这里的价格像一把“阶梯”,接住了不同家庭的需求。最基础的经济型墓位在园区东侧,紧挨着一片老杏林,春天的时候满树繁花,风一吹就飘着杏花香。价格在几万元左右,墓位紧凑但整齐,适合预算有限但想留个清净地方的家庭。往山上走是精品区,这里的墓位大多在山腰处,视野开阔,能看见远处长城的轮廓。碑型可以定制,比如有家属选了带竹节浮雕的碑石,因为逝者生前是老师,爱竹的气节;还有人选了带海浪纹的,因为逝者是水手,一辈子和海打交道。这样的墓位价格会高一些,但胜在“合心意”——就像一位姑娘说的:“妈妈生前最爱画梅,我选了带梅枝的碑石,看见梅枝就像看见妈妈的手。”
还有更“轻”的选择——生态葬。比如树葬,就是把骨灰埋在树下,墓碑是一块小小的铜牌,刻着逝者的名字;花坛葬则是把骨灰撒在花坛里,每年春天开出来的花就是“纪念”。这些葬式的价格很低,甚至有些免费。园区的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希望推广绿色殡葬,让生命以更自然的方式回归。上次有位阿姨选了树葬,她说‘老伴生前爱种树,现在他变成树,我每天来浇水,就像还在和他一起种树’。”
上周遇到一位张阿姨,她去年给老伴选了树葬。她蹲在小树苗旁边浇水,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她脸上,像撒了一层金粉。“你看这树苗,去年才到我腰,现在都快到肩膀了。”她摸着树干,眼里泛着光,“每到春天发芽的时候,我就觉得老伴还在,像以前那样,站在我旁边看我浇花。”还有一位李先生,给去世的父亲选了精品区的墓位。他站在墓前,望着远处的长城,声音轻轻的:“我爸是军人,当年在长城脚下当过兵。现在他在这里,每天都能看见长城,应该很开心吧。”
关于八达岭陵园的价格,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数字,而是“每一分钱都花在心意上”。有人在意墓位能不能看见长城,有人在意碑石是不是手工刻的,有人在意园区有没有无障碍通道,而这里的价格,刚好对应着每一种“在意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