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的北京秋天,长城脚下的九公山比往常多了些人间烟火气——不是游客的脚步声,是捧着长辈照片来问陵园价格的家庭。那时候北京周边陵园价格正悄悄往上走,而九公山挨着慕田峪长城的余脉,山有起伏,林有层次,连风里都飘着侧柏的香气,价格却没跟着“飘”,成了不少人心里的“平衡点”。
说到2018年的九公山价格,最让人觉得“踏实”的是树葬。那年树葬区种着成片的侧柏和银杏,每棵树下的安葬位都是真真切切挨着树根挖的,骨灰埋进去,慢慢和土壤融在一起。价格大概在1.5万到3万之间,放在当年北京陵园市场里,算是“白菜价”里的“有温度款”。我记得有个刚工作三年的姑娘,攥着存折来选,说爸爸生前总说“别乱花钱,要留着给你买房”,选树葬刚好——既能让爸爸“回家”,又不耽误自己攒首付。后来清明见她来浇水,侧柏抽了新枝,她摸着树杆笑:“爸爸的头发又长了。”
比树葬再往前一步,是传统立碑墓。2018年的立碑区价格分的很清楚:普通花岗岩碑的基础款,4万到6万就能拿下;要是选汉白玉或者山西黑这种质感更厚重的石材,价格飘到8万到12万;要是再挑个能看见长城轮廓的山坡位置,得再加1万多。有位退伍老兵的家属,特意选了靠东的坡位——从那里望出去,能看见长城的烽火台。阿姨说:“老伙计生前总念叨当年在长城脚下拉练,现在让他天天看着,也算圆了心愿。”那时候立碑不兴“花里胡哨”,刻字是烫金的宋体,碑座是简单的莲花纹,连石材的厚度都比后来的某些陵园实在。
再往上走,是刚起步的艺术墓。2018年九公山的艺术墓还没成规模,价格在15万到30万之间,胜在“定制”二字。有个爱书法的老人,家属把他生前写的“墨香致远”刻在墓碑上,旁边做了个小书桌的浮雕,连砚台的纹路都清晰;还有个爱养花的阿姨,墓前设计了个可移动的小花坛,种着她最爱的月季——夏天开花时,整座墓都浸在花香里。这种“把回忆刻进石头里”的设计,在当年的陵园里算新鲜事,所以哪怕价格高些,也有家庭愿意为“独特”买单。
现在回头看2018年的九公山价格,其实是藏着“诚意”的:从1.5万的树葬到30万的艺术墓,每一档都对应着真实的需求——刚工作的年轻人要“经济”, middle-aged(中年)家庭要“体面”,讲究的人要“独特”。更重要的是,那年的价格没“虚高”——树是活的,碑是厚的,位置是能看见风景的,连工作人员的讲解都没有“推销感”,只是说“您选个让自己踏实的位置”。
2018年的九公山,像长城脚下的一块“自留地”——它没想着做“高端陵园”的招牌,只是把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,揉进了可承受的价格里。后来北京的陵园价格越来越高,偶尔想起那年的九公山,会觉得:有些选择,不是选“最贵的”,是选“最对的”——就像长城脚下的风,吹了千年,还是那么实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