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谈论名人墓地,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精神的锚点——那些曾用作品温暖过我们的人,终究要回到大地的怀抱,而他们的归处,往往藏着关于“故乡”与“传承”的密码。就像很多人问起的景仰园骨灰林,这个安葬着侯宝林、马季、新凤霞等文化名人的地方,究竟在哪里?它不是藏在深山老林的隐秘角落,而是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的一片山林里,紧挨着闻名中外的明十三陵风景区。
从北京市区出发,沿京藏高速往北,大约40分钟车程就能到昌平西关出口。出了高速转京银路,一路往十三陵方向走,车窗外的高楼慢慢变成连片的玉米地,再变成起伏的山林。当你看见路牌上“天寿山”三个字时,不必着急转弯——景仰园的入口就在京银路东侧,一片被苍松翠柏包裹的园区,门口的石牌上刻着“景仰园骨灰林”几个鎏金大字,倒不像陵园,更像一座藏在山里的文化公园。如果选公共交通,坐地铁昌平线到昌平站,再转昌67路公交,直接能到景仰园站,下车走两步就是园区大门。
很多人好奇,为什么这么多文化名人会选在这里?答案就藏在这片土地的“基因”里。景仰园背靠天寿山——那是明十三陵的“后龙”,脉自燕山,山势舒缓如怀抱;前有十三陵水库,波光粼粼像面镜子,刚好应了中国人“背山面水”的传统风水观。更妙的是它的“邻居”——不远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,红墙黄瓦的城楼在山林间若隐若现,千年的皇家陵寝与现代的名人墓地隔山相望,仿佛历史在这里搭了一座桥:过去的帝王将相,现在的文化名人,都在这片山林里找到了安宁。而园区里的植被也选得讲究,清一色的油松、侧柏,四季常青,风一吹,松枝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轻哼歌。
走进园区,你不会觉得压抑。侯宝林先生的墓碑是一本打开的书,封面上刻着“相声泰斗”,书页里嵌着他生前的照片——穿着中山装,嘴角带着标志性的笑;马季先生的墓碑更有意思,是一个巨大的麦克风,下面刻着“把笑声留给人间”;新凤霞的墓碑则是一块汉白玉,上面雕着她演过的《刘巧儿》里的造型,旁边摆着影迷送的绢花,红得像她当年的戏服。这些墓碑不是冰冷的石头,而是每个名人的“人生总结”,而它们所在的位置,恰好能看见天寿山的主峰——就像这些名人的精神,从来没有离开过,只是换了种方式,守着这片他们钟爱的土地。
有人说,景仰园的位置“选得巧”,可在我看来,它选得“用心”。它不在繁华的市区,避免了尘嚣;也不在偏远的野地,方便后人凭吊。它就在十三陵旁边,就在天寿山脚下,用山林作伴,用历史作邻,让每个来这里的人,都能在凭吊中找到一种“呼应”——就像站在侯宝林墓前,风里飘来松脂的香气,旁边的长椅上坐着位老人,手里拿着老式收音机,正在放《夜行记》的选段。那一刻你会明白,所谓“位置”,从来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而是精神的栖息地——那些曾让我们发笑、流泪、感动的人,就在这里,从未走远。
如果你想前往,记得提前通过官方公众号预约,园区会给你发一份详细的路线图,还能预约免费讲解。不用带太多东西,一束鲜花,或者一段想对他们说的话,就够了。毕竟,对于这些名人来说,最好的凭吊,不是昂贵的祭品,而是你还记得他们的作品,还记得他们曾给你的温暖——而这些,恰恰是景仰园最想守护的“秘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