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北京的风裹着槐花香飘进窗户,妈妈把爸爸的旧外套翻出来晒了晒,转身跟我说:“该去看看他了。”每年春末夏初,我们都要去八达岭陵园祭扫,出发前我习惯性刷了遍陵园公众号——怕的就是政策变了,白跑一趟。其实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,八达岭陵园的“预约制”就成了常态化要求,不是“临时管控”,而是为了让祭扫更有温度。
是的,现在八达岭陵园依然需要预约。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,哪怕是冷门的冬季,都得提前1-3天在官方渠道完成预约。我问过陵园入口的工作人员,他们说这个规则没变过:“不是不让来,是想让大家来的时候,能有地方站、有时间说心里话。”比如上周三我陪闺蜜去,提前一天约的,名额很充足;但要是赶在清明假期前一周,就得提前3天抢——毕竟节假日人流能翻好几倍,预约是最有效的“分流术”。
预约的流程其实很简单,不用下载APP,微信公众号就能搞定。打开“八达岭陵园”公众号,点底部“祭扫服务”里的“预约入口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、预约日期和人数(最多5人),再上传每个人的身份证照片,提交后10秒就能收到预约码。要是家里老人不会操作,有两个办法:要么打客服电话400-650-6688找工作人员帮忙,要么直接去陵园现场的“便民服务台”——上回我帮楼下张奶奶约,就是到现场找穿红马甲的小姑娘弄的,人家手把手教,连手机都没让我碰,五分钟就弄好了。
到了陵园,流程也很顺:入口处扫预约码,工作人员核对身份证(不用纸质版,电子身份证也行),然后测个温就能进。园区里的指示牌很清楚,每排墓区都有编号,跟着走就行。还有几个小提醒要注意:陵园里不让烧纸、放鞭炮,只能用鲜花或绢花;要是忘了买花,入口处有免费的小菊花领取,是陵园和社区合作的公益项目;要是老人行动不便,能租轮椅——押金200块,用完还回去就退,不用预约。上回妈妈脚扭了,我们租了辆轮椅,工作人员还帮忙推到墓前,特别贴心。
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“预约”麻烦,直到有次没约就去了——那是2023年冬天,想着工作日人少,结果到了入口被拦下来,只能站在寒风里补预约,冻得手都抖。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,预约不是“限制”,是“保护”:它让园区里不会挤得像菜市场,让我们能蹲在墓前,慢慢擦干净墓碑上的浮灰,慢慢说“爸爸,我最近涨工资了”“妈妈的高血压控制住了”,而不是被人群推着走,连眼泪都没地方掉。
最后想跟大家说:出发前一天一定要再确认下预约信息,比如日期有没有填错,人数有没有超;要是临时有事去不了,记得提前取消,给别人腾名额。还有,要是有特殊情况——比如亲人刚去世要安葬,或者需要代祭服务(比如实在没时间来,让工作人员帮忙摆花、读信),可以直接联系陵园客服,他们会给特殊通道。
风又吹过来,妈妈把爸爸墓前的花扶正,转身跟我说:“今年园区里的树长得比去年高了。”我看着她的白发,想起去年预约时的慌乱,再看看现在顺畅的流程,忽然觉得:所谓“仪式感”,就是这些“提前准备”的细节——不是为了麻烦,是为了让“想念”更从容,让“再见”更体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