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西直门地铁站出口,张阿姨攥着用红布包好的白菊花,踮着脚往马路对面望。她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,上次坐公交转三趟车去西静园,走到公墓门口时腰直得像根绷紧的弦,疼得直掉眼泪。旁边卖煎饼的大姐擦了擦手,用锅铲指了指:"西静园的班车就在那儿,淡蓝色的,你看那'安心祭扫'的字。

张阿姨顺着方向看过去,果然看见一辆印着浅灰色墓园logo的客车,车头挂着串去年清明乘客送的小红灯笼,在晨雾里晃出暖光。司机王师傅正蹲在车门边擦防滑垫,看见她过来,赶紧站起来接过布包:"张姨,第一排位置我留着呐,您慢点儿。"这是王师傅做班车司机的第五年,熟得能叫出八成乘客的名字——张阿姨要第一排是因为腰不好,李叔爱忘事所以兜里总装着他的降压药,王姨怕凉所以扶手旁总挂着她的小毯子。

班车六点五十准时发车,途径动物园、白石桥南两个站点,刚好接住那些从地铁出来的人。车上的扶手旁挂着个不锈钢保温桶,是调度室李姐提前熬的红枣茶,壶身贴着张便签:"温的,喝口缓缓。"有回一对小夫妻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去看夭折的女儿,妻子抱着装着玩偶的礼盒,眼泪砸在礼盒上的蝴蝶结上。王师傅把车速放慢了些,前面的陈阿姨递过去一张温热的纸巾:"我闺女走的时候也才三岁,后来每回坐这班车,都觉得像有人陪着我去看她。"小妻子抬头,看见挡风玻璃上贴着张泛黄的便签,是去年一位乘客写的:"慢一点,让思念多走会儿。"

西静园公墓接送班车-1

调度室的李姐有个磨破边的蓝皮本,里面记满了乘客的特殊需求:张阿姨要第一排、李叔要靠窗户、王姨怕凉要盖毯子、周爷爷有糖尿病不能喝甜茶。清明假期加开班次时,她凌晨四点就到岗,熬了满满一桶姜茶——"祭扫的人心里苦,喝口热的能暖到骨头里"。有回下暴雨,她提前给每个登记过的乘客发信息:"班车晚十分钟,我在地铁口举着伞等。"那天她站在风口里,伞被吹得翻了面,裤脚全湿了,看见张阿姨跑过来,赶紧把伞往她那边偏:"慢点儿,地上滑。"张阿姨握着她的手,掌心全是凉的,可心里像揣着个暖水袋。

上周遇到位八十岁的周爷爷,背着个布包去看去世的老伴。布包里装着老伴生前爱吃的桂花糕,还有一张泛黄的旧照片——是他们结婚五十周年时拍的,两人穿着红衬衫,笑得像年轻人。周爷爷坐下来,摸着座位上的暖宝宝:"这是李姐放的吧?我上回说雪天腰冷,她就记下来了。"王师傅接过布包,轻手轻脚放在行李架上:"您放心,我慢点儿开,保证让您顺顺当当见到奶奶。"车开出去没多远,周爷爷忽然说:"我儿子在深圳,要是没有这班车,我都没法来陪她说话。"车厢里静了一瞬,陈阿姨递过去一块水果糖:"我儿子也在外地,我每回坐这班车,都觉得像我闺女陪着我。"

傍晚五点,班车往回开。夕阳把车厢染成暖橙色,张阿姨抱着从公墓门口买的桃酥——是老伴生前最爱的口味,酥皮掉在膝盖上,她小心地捡起来放进袋子里。旁边的陈阿姨凑过来:"下次我帮你带,我家老周也爱这口。"张阿姨笑着点头,看见窗外的树影掠过,想起早上王师傅帮她放菊花的样子,想起李姐举着伞站在雨里的身影,想起陈阿姨递纸巾时的温度。忽然觉得,这班车不是在赶路,是在带着思念慢慢走——走得稳,走得暖,像有人牵着你的手,陪你穿过熙攘的人群,走到想念的人身边。

车到